回过头看,在探讨阅读缺失的话题里,早已摆脱了关注和分析的阶段。除了一批学者表达的“忧心忡忡”情绪和媒体的议题聚焦外,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已经做了许多尝试和努力。
在政府层面,阅读倡议、阅读立法、书香中国、实体书店扶持等方略都在建构和施行中。而其中,关于阅读立法和实体书店的扶持则是近来关注的焦点。
“不阅读也违法?”部分民众对政府立法的措施表示费解。事实上,全民阅读法是一种带有促进性质的条例,其主要的功用是在引导公民阅读、规定政府的责任。而在图书发行领域,2013年底,财政部等部门先后下发《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并且对北京、上海、南京等12个试点城市开展实体书店扶持试点。
除政府之外,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在为提升民众的阅读水平而做积极努力。
但无论是政府的引导,还是学者和媒体的呐喊,或者是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良苦用心,拿起书阅读的行为终究是取决于我们个体。笔者以为,当下部分读者存有两种误区,一是功利化的阅读趋势,二是网络阅读的“迷惑”。
对于部分人而言,阅读并非提升自我修养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装备或工具。为入学、为考公务员、为考取职称而购书者不在少数,此类书籍的热销便可佐证。另外,很多人由于对网络技术的痴迷和依赖,导致与纸质图书疏远。不可否认,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现在手里有一部手机即可处理各类生活琐事,但在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这一项人类的特殊生活中,电子产品并不能完全取代纸质图书。
网络将文本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丰富我们阅读内容的同时,也会影响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深度。点击不尽的网页链接、闪现的广告、聊天工具的信息,都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加剧大脑的认知疲惫,从而削弱阅读效果和学习能力。因而,我们断不能以为拥有一部与网络连接的手机,就可以完整地认知世界。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对于个体而言,阅读不仅是应试、学习的工具,更是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的良药。对于民族而言,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和命运。希冀有更多民众捧书阅读,沉浸于文字所构建的图景中,而非成为“低头一族”,身陷网络喧嚣。
(来源 :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