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碎片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信息充塞于天地,出入于真伪,无所不在,占据了虚拟的空间,也占用了人们有限的注意力。
传播学者开始注意到信息的这种“占位性”,评估它对人的意识所形成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占位性信息属于横向的同位信息,它的功能并不在于发现与延展,而在于摹写和品鉴。当然它的作用是存在的,那就是满足信息偏好的同位赋值。
同位赋值越大,注意力投射的范围就越小,因为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正如马尔库塞认为的那样,“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强制性地刷屏、强制性地浏览链接、强制性地电玩,都属于成瘾性的横向信息追求,涉世不深的年轻人非常容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如果作为信息消费者,有这样的习惯也还罢了,毕竟它只是一种不碍旁人的消费偏好。但是,一旦作为大众媒体的从业人员,不知不觉地陷于这种信息采集模式,那就非常不妙了。现在一些报纸的版面,还有一些网站的分栏页面,都呈现出只有宽度没有深度,只有平面没有立体的信息堆积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媒体人的思维接纳了“灌水式”的互联网惯性,把互联网无限的容量与信息有限的表达责任混为了一谈。
马克思说,“以事实描写事实”是新闻的特征。这些事实,绝不是既往陈旧的事实,而是新鲜和变动的事实。从线性的维度讲,也是延展性要求大于陀螺性的事实。发现事实,再现事实,揭示事实的本质,昭示事实的走向,这些才是新闻真正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司马迁在谈到那个时代的檄文作用时,认为其作用在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这里所说的“旧闻”实际上可以解读为“新闻”,其目的是要追寻原因,详察结果,发现由盛至衰的规律。司马迁的这个观点,可说是“话老理不老”,放在今天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生涯中去实践,仍然可以作为成功之真谛。
手指不能代替脚板,鼠标不可取代地标。媒体需要原始察终的本领,越是专业的媒体人,越是不能在互联网复杂的表象之前失去了自我,这是必须要有的一种职业清醒。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