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笔者在河北采访时,和同行聊起读书栏目,希望对方给“接个头”采访河北卫视的《读书》栏目,要知道,这可是连续几年在省级卫视中硕果仅存的读书栏目。“停办了,我们都觉得可惜。”对方答道。就这样,硕果仅存也荡然无存了。
  曾几何时,人们觉得读书节目太小众了,太文艺范儿了,所以,难以为继那是自然。
  然而,当汉字节目让许多人拿出字帖,当成语节目让许多人重拾词典,当谜语大会让许多人绞尽脑汁答题……我们不禁要问,读书节目都去哪儿了?
  纵向回顾,读书节目第一次集体“躺枪”,缘于当时电视界唯收视率的判断标尺。
  其实,读书节目在经历了2000年前后的短暂辉煌后,境遇就每况愈下了。记得第一次与读书节目打交道是在2003年,那一年,曾采访央视《读书时间》主持人李潘。仅仅一年之后,《读书时间》“下岗”了,主要原因是收视率过低。那几年,与《读书时间》前后脚“下岗”的还有十余个电视读书节目。
  横向思考,读书节目把自己禁锢得太深、太久了,有太多扇窗户还没打开。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汉字、成语、谜语、戏曲,这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书”的分量更是举足轻重。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孔子第75代嫡孙孔祥林曾呼吁,让年轻人多读一些传统文化的书,比如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儒家经典。其实,这个呼吁就可以打开读书节目的一扇窗——读书节目有几千年的积淀可以拿来“读”。电视面对的是大众,就要用大众的思维来策划,《百家讲坛》的成果就是很好的说明。
  说读书节目把自己禁锢起来了,还有其形式上的原因。上一轮倒下的读书节目,大多有着相似的制作方式,并被观众总结为“几把椅子,几个嘉宾,在那里谈自己最近出了什么书,做了什么事”。从去年开始,多档传统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一扫多台唱歌为观众带来的审美疲劳。这些看似“小众”的节目之所以受到“大众”追捧,是因为其用多种接地气的方法制作,这或许是读书节目可以打开的另一扇窗。
  令人欣慰的是,读书节目在这两年有渐趋回暖之势,央视《读书》增加了时长,北京卫视《书香北京》也颇获认同。去年,一些一线卫视又纷纷向读书节目递出了橄榄枝,比如浙江卫视《华少爱读书》、江苏卫视《好书大家读》等,打破了硕果仅存或是“不存”的尴尬。

(来源:中国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