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阅读趋势 未成年人 引导对策
在媒介多元化环境下,未成年人的阅读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研究员领衔进行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在2009年的第六次调查中首次把未成年人的阅读纳入了全国性的调查,此后至2013年的第十次调查已连续5次对未成年人的阅读现状作了权威性的解读,对人们认识与引导未成年人的阅读发挥了极大的正向作用。
为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比较准确地了解在一个阶段内我国未成年人的阅读趋势,笔者于2006年至2013年连续八年在全国部分省市做了未成年人阅读观的调查,调查累计总有效样本为20651,调查范围涉及安徽省(为主)、北京市、上海市等8个省市,用原始数据来反映2013年未成年人的阅读趋势,应该符合社会学研究的要义。
一、2013年未成年人的阅读趋势
1.“增长知识”与“休闲”的阅读目的得到强化
阅读目的是阅读的终极取向,反映了未成年人阅读的归宿。在调查选题所列的6种阅读目的的八年总排序中,“增长知识”的比率为41.05%,排在第一位,“休闲”被排在第二位,比率为29.14%,位居第三的“补充课内学习”的比率为11.36%。
纵观八年来未成年人的阅读目的,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增长知识”“休闲”“消磨时间”等选项上。从2006年与2013年的比较可知,2013年的“增长知识”比率为42.12%,较2006年的30.13%增长了11.99个百分点;2013年的“休闲”比率为34.13%,较2006年的17.44%增长了16.69个百分点;2013年的“消磨时间”比率为5.39%,较2006年的12.98%下降了7.59个百分点。2013年的前三位“增长知识”“休闲”“补充课内学习”与2006年的前三位“增长知识”“休闲”“消磨时间”,两者在第三位上换了位序。显然,“增长知识”比率的显著提高与“补充课内学习”位序的提升,意味着未成年人已开始领悟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把阅读作为一种“休闲”方式的比率显著上升,表明未成年人的休闲观发生了明显变化;“消磨时间”比率的下降,表明未成年人开始意识到时间的珍贵。未成年人阅读“毫无目的”“猎奇探新”的比率逐渐降低,突出地反映出在媒介多元化的环境下未成年人阅读目的的多元化特征,也反映了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途径逐渐增多。
2. 未成年人的阅读率八年间增长了12%
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2年全国国民阅读十大趋势》中反映的现实相似,本调查反映出未成年人的综合阅读率有一定的上升。2012年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关于未成年人的调查(图书阅读率),其把未成年人分成0~8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三个年龄段,0~8周岁的阅读率下降了4.5个百分点,9~13周岁的阅读率增长了3.0个百分点,14~17周岁的阅读率下降了0.5个百分点,总体上(0~17周岁)比2011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主要体现在0~8周岁这个年龄段)。另从2008年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开始已连续调查5次的未成年人情况来看,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有升有降,不是一个定态。
本调查的对象是12~17周岁的未成年人(初一至高二的中学生),在年龄段上与前者有一些交叉,是未成年人中人生经历比较整齐的一个群体,因此其综合阅读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尚在情理之中。未成年人的“不阅读率”从2006年的14.10%,经过几年不停的变化,至2013年降至2.06%,反衬了未成年人的综合阅读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3.“科学知识”与“科幻”占据未成年人阅读内容的半壁江山
书刊内容的喜爱度是反映未成年人阅读吸收营养的测度计。八年总排序的前三位为,“科学知识”(28.47%)、“休闲”(15.55%)、“科幻”(11.22%)。从总体上看,未成年人关注“科学”“休闲”“科幻”三个关键词。与2006年相比,2013年的调查结果反映出的特别之处是,“科学知识”“科幻”的比率大幅上升,占据半壁江山。“休闲”“武侠”“爱情”“暴力凶杀”“黄色”“案件侦破”等内容的比率,201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未成年人开始能够正视这些内容的影响。
4. 纸质书刊阅读仍是未成年人的首选
未成年人的阅读方式已多样化,尽管如此,在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的调查中发现,“纸质书刊阅读”的阅读方式仍是60.90%的未成年人的首选,那种“新阅读方式的兴起将要彻底摧毁纸质阅读”的预言不攻自破。作为几年前兴起的“网络阅读”(11.91%)、“电视阅读”(3.94%)、“电子书阅读”(10.94%)等阅读方式,在近三年的比率变化不大,“手机阅读”(微阅读)(10.04%)应该更新近一些,其2013年的比率(10.18%)略高于2011年(8.96%),有上升迹象。
5.“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是未成年人阅读的重大收获
引导未成年人的书刊阅读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益实践。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的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的书刊阅读最大的收获排序是:“精神上得到满足”(27.62%)、“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25.56%)、“知识有了长进”(14.35%)。“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虽位居第二,但与第一位的“精神上得到满足”仅相差2.06个百分点,差异不大,况且“精神”与“思想道德”有着内在联系,应该说阅读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强的正向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推动未成年人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笔者进行2011年与2013年的比较时发现,“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的比率增幅很大,表明阅读对未成年人道德观形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6. 文学作品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
选准、选好阅读作品对未成年人来说是件不太容易的事。2011年至2013年,未成年人选择的总排序是,“中国文学作品”(32.03%)、“中国现代作品”(24.50%)、“世界文学作品”(23.73%)、“外国现代作品”(6.30%)。比较2011年与2013年的情况时发现,“中国文学作品”2013年的比率为33.05%,较2011年的28.43%,增长4.62个百分点;“中国现代作品”2013年的比率为23.15%,较2011年的27.86%,降低4.71个百分点,“世界文学作品”与“外国现代作品”的比率在2013年均有所增长。显然,未成年人在青睐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现代作品。
7. 未成年人接纳手机阅读尚需时日
手机阅读是一种微阅读。从2010年至2013年连续四年的调查结果来看,未成年人手机阅读的总比率的排序为:“偶尔阅读”(32.22%)、“从不阅读”(23.68%)、“不知道”(22.34%)、“经常阅读”(20.67%)。虽然手机阅读是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而且未成年人的手机普及率已相当高,但手机阅读还未成为未成年人阅读的必需,只有1/5的未成年人已有这种阅读习惯,近一半的未成年人对手机阅读毫无兴趣。可见,未成年人对新事物虽然很敏感,但完全接受尚需时间与过程,手机阅读的前景还比较模糊。
二、未成年人阅读的引导对策
针对调研分析得出的未成年人的阅读趋势,作出以下引导对策的思考。
1. 积极引导未成年人适应阅读方式的变化
“纸质书刊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微阅读)“电视阅读”“电子书阅读”等构成了未成年人阅读方式的多样化。随着博客在线、电子书籍、网络期刊、手机出版等各种数字出版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媒体参与了瓜分出版市场,纸质书刊阅读受到猛烈的冲击。但调查表明,“纸质书刊阅读”仍是未成年人的主流阅读方式,正如郝振省在2007年所指出的那样,“纸质阅读力虽然在下降,但是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占据重要地位。”未成年人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今后还会加剧。我们要顺其自然,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尽快适应阅读方式的变化,充分利用新型阅读方式的先进性,达到增强未成年人阅读效果的目的。
2. 关注并防止未成年人的过度浅阅读
浅阅读是一种与深阅读相对的、休闲性较强、注意力不需很集中、无需缜密思考思辨、有助于形象思维的阅读,“将会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格成长、精神发育、知识训练乃至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等产生不良影响。”但浅阅读与深阅读注定是共同存在的。
根据未成年人较普遍喜欢“浅阅读”的现状,为防止“浅阅读的流行”影响他们的阅读质量,进而影响到思想道德发展与价值观的塑造,在“出版界应当承担起更大的文化使命”的同时,家长与老师一方面要多引导未成年人进行审美、情感、打动心灵的深阅读,有条件的可以与未成年人共谈阅读感想,另一方面要给未成年人一定的阅读空间,让那些对未成年人较有吸引力的言情、虚幻、穿越等内容进入浅阅读领域,“不妨读些‘无用’书”,只有通过家长与老师的“紧张”引导与“宽松”疏导,将深阅读与浅阅读适度结合,让未成年人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阅读才会成为其内心的渴求与需要,才会激发其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有效地防止过度浅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3. 努力防止阅读内容的极度分化
在阅读内容分化日渐明显的当下,对纸质出版的内容还比较容易控制,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上内容的严格控制还有一定难度。要注意防止内容的极度分化,比如要防止武侠、暴力、言情、穿越、神话、虚幻等内容的无限扩张。一是在技术上要给出应对手段,限制内容的极度分化。二是“出版业必须在内容建设上有所坚持,把出版物做深、做宽,提升出版物的内在文化含量。”三是要充分发挥家长与老师的作用,监督加引导,既要积极主动推荐优秀与健康、思想性强、顺应潮流与时尚的内容,又不要完全切断未成年人感兴趣内容的来源,保持阅读内容的健康与相对稳定、完整,尽量减少未成年人接触不良内容的机会。
4. 多出版知识类、休闲类、文学类、科幻类等思想性较强的作品
阅读有获取新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休闲娱乐等功能,不能仅与学习划等号。根据实证研究,未成年人视“增加知识”与“休闲”为阅读目的的比率较高,他们喜欢阅读的图书期刊种类也是“科学知识”“休闲”“科幻”的比率较高,也喜欢文学作品等。未成年人释放出的这些信号启示我们,出版界可以考虑增加知识、休闲、文学、科幻等思想性较强的作品的出版量。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多种形式多管齐下,每一种作品要考虑满足未成年人多种阅读方式的需要,也就是说,扩大出版量的思想性较强的作品要占领未成年人的阅读阵地。但在一定的小环境中,“读什么书让学生自己做主”,让未成年人在阅读中既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又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