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辑工作无时无刻不涉及对书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价值的评判,是一项理性思维要求很高的工作。编辑日常注意多学习和掌握一些逻辑知识与方法,并应用于选题策划、书稿审读加工、图书装帧设计、市场推广等工作环节,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个人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验逻辑 形式逻辑 辩证思维 编辑能力
  编辑工作无时无刻不涉及对书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价值的评判,是一项理性思维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不管从事何种专业的编辑,都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修养。逻辑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概念、判断、 推理的科学,是提升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编辑日常注意多学习和掌握一些逻辑知识与方法,并主动在选题策划、书稿审读加工、图书装帧设计、市场推广等工作环节加以应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个人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选题策划中的逻辑思维运用
  选题策划是编辑为达到预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价值目标,结合某一特定时期的形势要求、环境背景和读者的心理诉求所综合产生的社会需求,运用自身知识和社会关系基础,所进行的符合出版工作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不管是对于社会大环境的宏观把握,还是对于具体的市场调研、读者定位和选题特色定位、选题内容框架的确定以及最佳作者的物色等等,每一步都应该是涉及价值判断的理性行为。
  选题策划首要的是对读者需求信息的捕捉与把握。捕捉需求信息,既不能是漫天撒网,也不能单靠什么所谓“灵光乍现”,而更主要的是基于经验理性基础上的一种综合判断,属于经验逻辑范畴。选题策划遵循的逻辑与书稿审读加工适用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基于市场目标的推理,后者是基于已有内容的推理。书稿审读加工逻辑主要是形式逻辑,是用过去的知识来处理现在的内容;而选题策划逻辑却主要是探效逻辑,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对未来结果的把握。探效逻辑与形式逻辑最大的不同在于,形式逻辑中的演绎和归纳都是面向过去的推理,演绎逻辑是把前提中的内容全部揭示出来,归纳逻辑是决定事件发生的一个概率;而探效逻辑却是面向未来的推理,它找出事物发生的原因,通过控制原因来控制结果,其最终追求的是事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譬如读者购买某种图书产品,其目的无疑是为了满足他背后的某些需求,但满足这些需求的大多数时候却并不一定是产品的表面所提供的功能,而是这些产品功能背后所能给予读者的、或物质或精神、或现在或未来的那些利益或感受,因此,你的产品通过你的功能设计到底能够给予读者哪些利益或感受?这才应是选题策划和产品规划的逻辑起点。这就需要编辑在注重对过往经验理性分析与积累基础上,不单单能看到表面的需求,更要能够看到需求背后的原因,这样用产品去满足需求时才不会“隔靴搔痒”,选题一旦落实为产品,才会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产品的社会价值,从而使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得以保障。
  另外,辩证逻辑也有助于拓宽编辑发现需求的视野,譬如当大家都在苦苦思索“读者有哪些需求需要满足”时,你不妨逆向思考一下“读者还有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我还能给予读者哪些他所需要的利益或感受”,或许换个方向你就是第一。
  二、书稿审读加工中的逻辑思维运用
  书稿的审读加工是出版工作中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基础工作,是编辑工作的核心环节,因此,其绝不仅仅是看看错别字和病句,最为核心的工作是对于作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方面价值的理解与把握。一部由作者个人创作的作品,反映的往往是作者个人的思想观点、思想体系和独特的个性风格,以个体性为基本特征;而图书出版却是面向社会、面向广大读者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公共性。个体性与公共性之间矛盾的协调与解决,最主要的就是通过编辑审读加工这一环节来完成的。编辑在保持作者观点、内容、风格独立性的基础上,必须深度把握作品的价值取向,避免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一部书稿的价值取向往往不是直观可见的,而是隐含于作者的逻辑结论中,编辑缺乏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基础,有时就会使作者的价值取向“暗度陈仓”。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酒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后来他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道歉启事”,指出“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从表面上看是“道歉”,其实,他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同他酒会上所说的话并无二致。马克·吐温在酒会上说的“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是一个具有“有些S是P”结构的特称肯定判断;他后来的“道歉启事”中指出的“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是一个具有“有些S不是P”结构的特称否定判断。从判断的对当关系可知:“有些S是P”和“有些S不是P”这两个判断是可以同真的。也就是说,即使“道歉启事”中所提出的“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这个判断是真,也并不意味着他在酒会上所讲的“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这个判断就是假。这样,马克·吐温在他所谓的“道歉”中,既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愿说违心话,同时又以巧妙的方法继续表达了自己对华盛顿议员们的轻蔑。
  另外,一部作品价值取向合理,又文从字顺,也并不说明就一定没有问题,如果我们仔细辨查、推理分析,也未必就不会发现失“理”之处。而这种以推理分析发现书稿错误的方法,就是敏锐察觉其推理逻辑是否严谨周密和所引资料是否客观确凿。这时编辑的逻辑修养就是你的“火眼金睛”,那些似是而非、误人子弟的东西就很难逃过你的“法眼”。
  三、书籍装帧设计中的逻辑思维运用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从文稿到成书出版的整个设计过程,包括书籍的开本、装帧形式、封面、腰封、导语、字体、版面、色彩、插图,以及纸张材料、印刷、装订及工艺等各个环节,是艺术思维、创意与材料、技术手法等系统融合的一项创造性劳动。图书装帧设计最终目的是方便读者购买和阅读,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图书的内容和重点,是所有装帧和设计最本质的功能,因此,一个好的装帧设计必然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最佳结合。
  书籍的内容与装帧设计,一个是用逻辑结论证明,一个是用“图画”显示,并且从专业角度讲,一般出版社书籍的编辑和装帧设计者往往不会是同一个人,但共同的目的是完成对同一事物的诠释。文稿编辑的思维一般以抽象为特征,擅长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美术编辑的思维一般以形象为特征,其特点是在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知和情感进行识别(包括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字、绘画、线条、色彩及操作工具等)进行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创造和描述,其整个思维流程主要是通过“象”来构成的。这就要求文编与美编都要具备一定的换位思考能力,相互了解和掌握对方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也就是说文编要在抽象思维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转换能力,美编则要在形象思维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转换能力,只有两者都能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完成书籍内容与形式合乎逻辑的理性转化,沟通才会顺畅,也才能最终合作完成对书籍的核心精神的准确表达,实现书籍外在与内在的完美统一。一个优秀的设计和拙劣的设计,对于一本凝聚了作者与编辑心血的书稿来说,其结果往往有天壤之别。一个好的设计,是把书稿的内在含义,通过文字、图像、色彩、材质等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运用比喻象征等表达形式以及或抽象或写实的表现手法,将要传达的信息充分表现在装帧设计的“方寸”之中,是文本内容精髓的浓缩与再现,其统一并提升了书籍的内涵,能够使其与读者实现快速的思维互动,充分呈展作品的价值;一个看上去好像与书稿内涵精神无关的设计,往往让人不知所云,甚至误导读者,从而失去市场机会,影响其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是作者、编辑、出版社和读者的共同损失。
  四、市场推广中的逻辑思维运用
  市场推广是产品销售、营销的手段和方式,指企业为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销量和知名度,而将有关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递给目标消费者,激发和强化其购买动机,并促使这种购买动机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从专业分工角度看,市场推广一般由市场部门和人员进行操作,好像跟编辑关系不大,与编辑的逻辑思维更扯不上多少关系,其实不然,出版一部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或者说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达此目的,则与每一图书产品出版和市场投放的时间、空间以及诸推广手段的综合运用大有关系。这里首要的出版时机就主要是由编辑来控制的,而关系书籍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推广文案,更离不开编辑的“妙笔生花”。首先,在波诡云谲的市场环境中,一个新事物的成长往往受到诸多有利或不利时空条件的制约,如何把握最佳出版时间,则需要编辑有一定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所谓辩证逻辑思维,就是在看似对立无法“调和”的事物之间,通过深刻认识它们的相互关系,从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编辑的思维轨迹能够穿行于错综复杂甚至相互对立的时空条件之间,形成一条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曲线,从中寻求机会或方案。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对立双方的转化,往往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立双方确实具备转化的条件时促使其向着对立方向转化,才成为可能,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转机”。一个并不被看好的产品或许由于某个或某些事件的发生而“柳暗花明”,善于用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和规划事物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另外,关于书籍内涵的推广文案一定是编辑对内容精神实质通过整体深层把握后的一种凝练表达,而绝不能是“内容提要”的简单抄录,越是晦涩艰深的内容,越需要编辑进行合乎逻辑的平实化、形象化处理,正如美国著名记者威尔·格里斯利所说:“最好的写稿人总是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物体。”这里所谓“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物体”,就是指能够对“概念、公式、理念”进行形象化转换,让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传播内容有所认识甚至认同,这往往是决定产品推广成败的关键。
  编辑是一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而逻辑素养在各方面素质中往往又具有综合与统摄作用。主动学习与运用逻辑知识与方法,无疑是提升编辑能力的一条捷径。

(来源 :中国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