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进行了预售,读者最后却未必能拿到这本书。现在,很多为新书预付了书款的读者知道,他们能不能拿到新书,完全取决于出版商的“心情”。“售而不出”作为目前出版界的一大“弊病”正在为世人所关注。出于种种原因,出版商喜欢将未出之书拿出来预售,又出于种种原因,所预售的图书可以被轻易地宣告“不再出版了”。
    这种屡见不鲜的对承诺的违背,折射出了出版商的严重“信誉危机”。记者就此展开独家调查。
    售而不出:出版商给书店和读者“吃药”
    记者的一位朋友林女士在网上预订了《尼玛与王晓明》一书预售已经有几个月,原本说今年1月能拿到新书,但时至今日王晓明都快结婚了,他的书还没有出。林女士多次致电书店询问,对方总是答复“快了快了”,此后又是漫长的等待。“什么叫快了?”林女士对青年报记者说,“把读者的钱先收上去,又拖着不出书,这到底算哪门子事?”
    “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对读者说‘快了快了’,是因为出版社对我们说‘快了快了’。”预售此书的书店负责人士昨天告诉记者。据介绍,几个月前,这家书店收到了北京一家出版商发来的“征订信息”,明确告知预计在今年1月出版《尼玛与王晓明》。书店随后开始向读者进行预售。
    但是现在此书迟迟不出,把付了钱的读者逼急了,书店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书店和读者都觉得自己掉进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图书预售陷阱”。
    记者在就此展开的独家调查中发现,“售而不出”的图书并不少。《爵迹·风津道》2013年1月就开始在网上预售,出版商起先说当年5月会出版,后来又推到10月,可是到现在,16个月都过去了,读者连半片书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出版商对此既没说不出版,也没说啥时出版,处于极端暧昧的状态。
    读者愤怒了。开始向预售的书店进行退货,并且索赔。按照现在网上预售的规则,如果逾期没有到货,读者不仅可以全额退款,还可以索赔书价的30%。这下,书店可真正感觉到“吃药”的滋味。上述书店的负责人向记者抱怨,他们此前已经预售出了300多本《爵迹·风津道》,现在很多读者以逾期不到货为由要求退款,其中有100多名读者提出索赔,“这书一本要四五十元,按照书价30%来赔付,100多位读者,我们就要赔1000多元。这不是出版社让我们‘吃药’吗?”
    最惨的是,记者了解到,上海有一家书店,去年预售出了3000多套6000余本《我当道士那些年》,结果此书后来突然宣布不再出版。这家书店最少也要因此赔付读者数万元。
    信誉危机:出版商为统计印数不计后果
    按照现行的游戏规则,出版商在推出一本新书之前,通常会向全国各大书店提供“征订信息”,进而收集每家书店的征订数,最后根据数字来决定新书该印多少本。“按理说,这样的做法是对的,起码让出版商可以心中有数,不至于多印了书,而造成图书的积压。书店也可以通过预售,提前获得一笔收入。”出版人章秦川对记者说。
    但现在的问题是,按常理,既然已经进行了预售,提前把读者的钱收入囊中,那这书是必定要出的。可是现在却并不一定如此。章秦川向记者透露,出版商“售而不出”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新书预售的情况很不理想,如果让书出版,那可能会出现亏损,所以干脆反悔不出版了,或者再等待一个好一点的出版时机。其二,新书还没有通过有关方面的审批就拿出来预售,结果没过审,新书自然也出不了。
    还没有确定要出书或者何时出版,就将新书进行预售,这就是现在一些出版商的操作手法。“既然已经预售了,并且预告了出版时间,那就等于给了书店和读者一个承诺。现在出版商‘售而不出’,违背承诺,那就是一个信誉的问题了。”章秦川说,在这场信誉危机的背后,是出版商的一份自私心理——只确保自己的利益,而不管别人的死活。
    法律界人士告诉记者,出版商“售而不出”,暗设“预售陷阱”,这是典型的违约行为,书店和读者都可以向出版商进行索赔。可是上述那家书店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因为出版商的不讲信誉,而向读者赔付了1000多元,尽管心中不爽,但为此和出版商打官司,也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只能‘吃药’,并且不知道下一次‘吃药’是什么时候。”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