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只属于“世界读书日”?“读书日”过去才几天,阅读气氛正在这座城市迅速地降温。朗诵经典的名家不见了,到学校推广儿童文学的活动减少了,读书讲座变得乏善可陈,就连书店里打折的图书也恢复了原价。“读书日”俨然成为“一年唯一的读书日”。如何让这座城市的阅读热度不减,天天都过“读书日”,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思考。
    降温:再享阅读之乐要等下个读书日?
    读者李俊向记者表达自己的郁闷。他是昨天带着儿子去上海西南部的一家书城购书的。这家书城在“世界读书日”期间推出全场图书7.5折到8折的促销活动,特价区的图书甚至5折封顶。
    但是才过了4天,图书都恢复了原价。“这几天不都在打折吗?”李俊不解。书城工作人员反问:“‘读书日’都过了,还要打折吗?一直打折下去,书店要喝‘西北风’了。”
    李俊又问,什么时候会再打折?工作人员说,可能要等到国庆节了,但国庆节的折扣不会太低,“像这样的低折,可能要等到明年的‘读书日’了。”这让李俊大为困惑。“今年的‘读书日’刚过,就在说明年的‘读书日’了。好像一年就只过这一天似的。”李俊向青年报记者抱怨,“由‘读书日’而起的阅读热潮,降温得太快了!”
    有同样感觉的,还有上海负责出版新闻报道的记者们。在刚过去的“读书日”之后的第一个周末,这些记者们大多赋闲在家,因为鲜有重要的阅读现场出现。除了少数几场讲座之外,“读书日”期间曾经吸引过无数眼球的文学经典朗诵活动、亲子阅读活动、地铁里的“阅读快闪”活动等,在这个周末基本都不见了踪影,甚至在“读书日”当天开上马路的图书借阅车也找不到了。
   “很多事情都这样:一次性剧烈地释放,然后迅速黯淡。”出版人李德明这样评价“读书日”的后劲不足。记者注意到,上海这次“世界读书日”期间共举办102项阅读活动,但会延续到4月之后的活动只有16项。也就是说,由“读书日”而引发的阅读推广热潮,将基本上会在4月内结束。
    反思:延续阅读热潮需成熟机制到位
    此次阅读推广氛围的降温,之所以会给读者尤为强烈的印象,是因为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恰逢工作日,很多人都将他们的阅读热情积攒到了周末,而这个周末显然让他们有点失望。事实上,如何避免“读书日”沦为“一年唯一的读书日”,让阅读的氛围全年弥漫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这是人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读书日”的火爆依然显得很孤独。
     4月24日思南读书会举行的陈丹燕和小宝关于《我的旅行哲学》的对谈,是这个周末屈指可数的几场阅读讲座之一。思南读书会自2月启动以来,坚持每个周六都举办一场阅读活动,风雨无阻,渐成这座商业化的城市弥足珍贵的“阅读的暖意”之一。当然,如果说“读书日”一窝蜂的风潮过去之后这座城市还有什么,思南读书会自然是无法遗漏的。
   “要让阅读推广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而不是一股转瞬即逝的风潮,这需要成熟的机制来确保。要办成品牌和系列。”李德明说,思南读书会之所以能够坚持,就是因为它有一套很成熟的运作机制。
    这个读书会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作协和黄埔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三方给予的资金支持,使这个读书会不至于因落魄而停办,而上海作协负责主讲嘉宾的邀请,也确保了读书会的水准。
    但问题是,也有不少阅读推广活动启动时也是势头不小,资金充足,但最后都偃旗息鼓,悄无声息。李德明认为,这更多的取决于组织者的心态,“是只想以阅读的名义来博取眼球?还是真正怀着普及阅读,提高全民素养的责任心?心态不同,结果会迥然不同。”

(来源:上海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