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进一道门
所以有关童书数字化,其实与整个出版行业数字化一样,最重要的事情是决定要不要“迈进一道门”。出版业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经过科学技术发展的每一次催化,媒介自然而然地从甲骨、简牍、绢帛一直到纸,生产自然而然地从编著合一、编著分离一直到“术业有专攻”,形成产业链。这个历史过程中的转型多是“自发”的。而今面临再一次被科技(数字化)催化时,无论是理论探讨的丰富性还是实践行为的多样性,我们都可以受益于这些研究和经验,从而“自觉”地思考若干问题,帮助我们在战略上做出转型的决策。“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犹豫、彷徨、观望、谨慎等心态当然都可以理解,却只能让我们永远立于门外,无法得知门内之堂奥,一切彷徨无从疏解,一切疑问也无从产生,一切困难也将变得更加困难!推开哪道门?
然而也很明显,站在童书数字化的门口准备推开门时,我们发现“门”有很多,到底要推开哪道门?
首先,数字化的童书产品同样面临年龄段的选择。在年龄段的适应方面,数字化的童书产品与传统童书出版其实是一样。不同的是,不一样的选择,我们内容、表现形式、运营方式等会是截然不同的。其次,我们要判断原有优势有哪些。若是内容资源方面的,那么这些优势能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数字产品;若是人才方面的,那么这些人才能不能成为“计算机化企业”中生龙活虎的一员?这两个方面也是我们要做出的选择。复次,传统中若无从发现可供开发的优势资源时,我们要分析是不是能开拓出区别于自家传统的新领域,进入哪个新领域也是我们要做出的选择。再次,我们要选择是“玩”还是“学习”。在为未成年人服务时,我们绕不开这两点。不论做何种选择,我们还要面临怎样做到有差异:差异化的内容,差异化的视角,特别是选择差异化的服务理念,这样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远离“红海”。最后,未成年人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因此我们还得选择是不是要与教育数字化相结合。如果结合,这是大众出版与教育出版的结合,那么如何结合,又要我们做出选择。
上面简略而概括的叙述中,其实有一扇更大的门包裹着它们,这扇门就是创意之门。文化产业同时也被称作创意产业,不是没有道理的,“创意”二字在数字时代体现得尤为突出。面对数字化生存的全球化特质,缺乏创意的、不能体贴入微地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互联网产品一定是没有多少生存空间的。在童书产品数字化这扇门之内,面对着未成年人阳光、跃动的精神之力,我们将来可以看到的也一定是创意之神的自由飞舞。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推开的那扇门。
鼓励,鼓励,还是鼓励
数字时代里能够如鱼得水的一定是“数字原住民”。当推开数字童书之门后,我们面对的这批原住民不仅是消费者,在不久的将来,生产者大多也是他们,甚至运营者也应该是他们,他们将是极具创意的数字童书真正的引领者。而当下,他们的创意要真正转换为数字童书产品,我们所需要提供的是相应的实验、实践平台,所需要建立的是一种孵化机制,让他们充分展开创意之旅。在笔者有限的认知范围内,我们见过太多太多传统出版单位规模宏大的数字化转型规划,而独独缺乏“孵化之蛋”。不是说大型规划不好,国家项目、基础性工程等还真的必须有大手笔。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时就在一只蛋中,所以这“孵化之蛋”自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有时候是没有道理的,但不成功却一定会有原因。孵化之蛋正可以让若干个创意小组中的年轻人不断于失败中寻找破壳的生机,不断在满足数字原住民们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需求上寻找动人的、甚至激动人心的“大价值”。因此在孵化之蛋中的
“盘古们”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所需要提供的是精神上鼓励,鼓励,再鼓励,最终才有可能实现优秀的、有创意的、有大价值的项目带动整个产业转型和发展。
互动是什么
互动是什么?大家都说,互动是数字童书产品的基本功能。是这样的吗?
是这样的,所以静态的电子书形式明显不应该是数字童书的新形态,即便将来可以交互,甚至可以实现互动式的数字教材了(所谓“电子书包”终将是个过渡的产品形态),我们仍然要说,它不是数字童书的最佳形态,因为它本质上还是“人机互动”。很显然,数字童书产品的表现形态要比成人数字读物更加多样,更加多姿多彩,比如儿童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也不单单可以改编成动漫作品、游戏等,它既可以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漫或flash)、检索、关联等全部进行整合,也可以单独或若干个形态根据需要整合。这些内容与形式自然足以吸引未成年人阅读,也是眼下多数人所认为的“互动”,但这种互动,就根本来看还是“人机互动”,这样的互动会无限地使我们的下一代都成为“低头一族”。
所以,互动不完全是这样的。
让我们回归人群阅读的特征来看看。成年人的阅读也许是非常私人化的,黄纸枯灯自可以遨游于逍遥之境,自可以培养满腹的诗书华气。而未成年人是怎样的呢?皮亚杰曾经研究过儿童的游戏,得出一些很重要的结论,其结论之一是:儿童正是通过游戏确立了规则意识,规则是他们根据相互间的讨论协作而创造的。由此看来,未成年人的阅读、学习,既是私人化的,更是群体化的,这种群体化才是真正的互动,他们要在群体化的互动学习和成长。
未来的数字童书应该具备的就是这样的互动,而不仅仅是一本本模拟书,一篇篇文本,一个个独立APP,一个个大而无当的平台,一个个漫无边际的儿童社区。借助皮亚杰的结论来说,数字童书的这种互动,应该可以帮助未成年人在互动中形成人生规则,让他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却不能随心所欲。他们一边消费着阅读的乐趣和苦恼,一边也创造着无限丰富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和思想。
尼葛洛庞帝曾经归纳过数字化生存的四个特质:分权、全球化、追求和谐以及赋权。我们想,数字童书的这种互动不正是帮助他们真正“成人”吗?他们的阅读消费不是被强加的,他们的创造性表达是得到保护的,他们的互动之间会有歧见,但他们会取长补短,最终在共同的阅读中得到感动、力量和成长。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在数字出版新的产业链中,每一环节都不是单向流动的,它们是互动的,是可以相互融合的。这是新产业链有别于旧产业链的重要之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