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的传媒资本市场可谓风起云涌、逆势而进。日前,多家传媒类上市公司公布了今年一季报,加之传媒领域持续不断的并购潮,传媒板块表现不俗,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传媒资本市场表现亮眼
     一季报数据显示,多家传媒行业上市公司一季度经营业绩表现亮眼,据《金融投资报》报道,在传媒行业54家上市公司中,2014年一季度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的公司达到38家,占比70%,净利润增速超过30%的达到19家,净利润增速超过100%的公司更是达到9家之多。其中,浙报传媒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3.77%,净利润同比增长227.02%,环比增长51.22%;华闻传媒尽管停牌多时,但其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611.75%,环比增长246.13%。
        国泰君安研报指出,今年一季度传媒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0.48亿元,同比增长21.4%,在各行业中居于第二位,其中出版纸媒的收入增速为20.24%,居各细分子行业的第三位;一季度传媒行业净利润增长36.02%,位列同期各行业第五,其中出版纸媒的净利润增速为34.28%,居各细分子行业第四。
        上海证券分析师张涛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传统媒体行业近年来业务逐渐萎缩,但其通过新媒体转型及不断开拓互联网新兴业务,成本传导能力较强,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小,整个行业总体赢利水平相对稳定。”
         基本面的稳定使得传媒行业受到了资本的青睐,不断有外部资金涌入这一领域。今年尤为令人关注的案例便是国家电网公司继5000万元投资21世纪网后,又斥资1.6亿元投向第一财经集团,与其联手打造由一本月刊、一家网站和一个客户端共同构成的《好公司》杂志。
    与此同时,传媒企业自身也在不断谋求壮大,掀起了一轮合作与并购重组的新浪潮。停牌多时的华闻传媒发布公告,拟收购广州漫友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5.61%的股权,为公司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截至目前,在传媒板块上市公司中,因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而停牌的传媒公司还有光线传媒、新文化、华谊嘉信、中文传媒等。
     政策利好推行业高走
     传媒资本市场火热的背后有着多方原因,而政策暖风频吹是一个强有力的外部利好因素。今年4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进一步提振传媒业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经济系主任姚林青表示,自2011年提出将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央对文化传媒领域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在财政、税收等方面不断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给投资者带来了一种积极信号。
        “在政策扶持下,文化产业的成长空间被很多企业所看好,各类企业纷纷向传媒领域进军,在引发投资热潮的同时也推动了股市上涨。”艾瑞咨询集团研究院院长兼首席分析师曹军波认为,国家的优惠政策为传媒资本市场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投资者由此对传媒板块赢利能力的预期有所提高,进而带动了股票市场的上涨。
       姚林青进一步指出,传媒资本市场的高走势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紧密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GDP不断提高促进了文化消费领域的增长,使得文化消费的基数扩大,对于传媒行业来说,这意味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此外,从传媒业内部来看,并购与合作成为其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曹军波看来,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传媒业自身也在不断寻求转型,其中很多传媒企业采取了较为大胆的方案与战略,具体表现便是一轮轮并购潮的出现。
       在姚林青看来,传媒资本市场的并购行为主要源于4个目的:一是传媒企业扩张自身产业链,通过并购向上下游行业转移,进而产生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二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投资,力图通过收购新媒体企业来实现自身转型;三是外部传统企业进军媒体领域,力图通过跨界经营破除自身固有的发展瓶颈;四是传媒企业获得资本放大能力,通过资本运作获利,甚至有可能是借壳上市。
       持续快跑仍待“脱胎换骨”
        尽管形势看好,但曹军波强调,传媒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转型还面临严峻的挑战。曹军波指出,目前传媒 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方面还远远比不上纯粹的互联网公司,后者能够更为灵活与快速地应对市场变化。“想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传媒企业还需要在管理和运营制度上向前再迈出一步。在学习互联网公司灵活机制的同时,不断调整自身的资本结构,引进合适的人才,在整体架构的基础上不断推动自身创新。”曹军波说。
       在姚林青看来,传统传媒业的转型尝试尚未达到理想结果,转型的关键在于传媒企业经营者的理念是否改变以及能否带来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一些传统传媒企业管理者已经习惯于之前的管理模式以及思维模式,因此虽然认识到了转型的必要性,但对于进入行业的特点规律缺乏深入的了解,没有相应的市场经验,人才队伍匮乏等问题,成为传统传媒企业成功跨界的障碍。”
    谈及对未来传媒资本市场发展的预测,曹军波表示投资者的预期处于不断变化和波动之中,关键是看传媒板块能否给投资者带来良好收益与回报。姚林青也认为,资本具有逐利性,基于对传媒业发展空间的看好,才会有资本流入。“就目前情况看,应警惕传媒资本的高速增长引发的市场泡沫;从长远看,传媒产业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传媒资本市场将会继续保持活跃,并进入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姚林青说。
    ■分析师聊趋势
继续看好传媒股
□本报记者 杨雯
    传媒公司2014年一季度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多位分析师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均继续看好未来传媒行业的发展。
    上海证券分析师张涛:
    对传媒业维持“增持”评级
    从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情况来看,2013年传媒行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85%;实现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34.02%。平均毛利率为26.23%,资产负债率为34.97%。从年报的情况来看,传媒行业公司各项指标继续好于沪深300公司的平均水平。毛利率水平、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传媒行业公司也好于沪深300公司,显示出传媒行业持续稳定的赢利能力。
    未来12个月内,继续看好传媒行业,并维持“增持”评级。理由:一是随着居民娱乐性消费支出的不断增长,成本相对低廉的娱乐消费将获得大幅增长,传媒行业将享受行业增长带来的红利;二是业内并购重组事件贯穿全年,事件性机会增多;三是电影荧幕数的大规模增长将带来整体影视制作行业的市场份额提升,行业龙头公司份额提升的同时,业绩有望持续高增长;四是近期板块调整幅度较大,估值未来有望逐步回升。建议继续关注业绩确定性较高的影视动漫行业。
    平安证券分析师肖乐乐:
    行情从“追热点”向“找趋势”演变
    从年报与一季报情况看,传媒板块龙头公司的业绩符合预期,表现仍属优秀,由业绩支撑的估值相对稳定,而热点主题带来的估值溢价在逐步消除。强有力的业绩支撑的估值将成为板块内龙头公司的估值安全垫,尤其是业绩表现优秀的龙头公司及存在业绩超预期可能性的内容制作领域公司。
    传媒行业的行情正在从“追热点”向“找趋势”演变,传媒板块整体性行情正在演变为部分子板块及个体公司的分化行情,基于基本价值判断的个体公司投资机会正在成为稳健的投资判断标准,理性回归、理性价值判断将成为常态。我们认为,“重组、重构、重生”仍是全年的主题,细分行业龙头将会在产业链重组中受益,产业链布局完善的公司抗风险能力和抗波动性较强,平台型公司将会充分享受产业链利润向下游转移的红利。
    海通证券分析师白洋:
    投资应瞄准行业龙头企业
    由于转型的传统企业较多,使得传媒板块的边界在扩张,无形间在业务上形成竞争,也形成对资金的分流,导致估值处于高位且市值较高的互联网与传媒板块的资金吸引力在下降。但经过大幅调整后,一些基本面优秀的公司已接近2012年年底行业估值水平,纵使部分投资者认为板块逻辑缺乏新意而不能给予更高估值,但如果有牢靠且快速的赢利增长和估值切换亦能贡献充分的投资弹性。
    接下来,不管是传媒企业IPO还是传统企业转型并购传媒类业务,未来传媒板块必然走向投资标的增加、稀缺性下降的过程,在众多选择中,最理想的标的公司可能要市场份额很高、行业影响力牢固、战略先进并不简单依托于资金、有产业链的扩展和协同效应、资本手段丰富,或者行业地位特殊不可替代,总结下来,应该就是盯准已然建立领先壁垒的龙头公司。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