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20余家中央及当地媒体,深入到青岛港、青岛书城、城阳区、良友书坊等地采访,记者们深刻感受到这个海滨城市飘满的浓烈书香。
这里装载一个城市的梦想
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希望,通过阅读,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内涵和品位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引领我们从浅狭的港湾驶向广阔无垠的海洋。优秀的书籍可以让我们尽情欢笑,让我们庄严思考;可以让我们奋发图强,让我们勇于创造……”这是青岛市通过全民阅读倡议书向市民发出的关于阅读的呼吁。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阅读是城市最美丽的风景。目前,青岛全民阅读活动已从图书文化节提升到全民读书月、全民阅读季,全市拥有13个公共图书馆。共建成农家书屋6040个,并探索建立了全国首家新市民网络书屋。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曾表示,“希望通过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着力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内涵、品位,为把青岛建设成为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而努力。”
而今天,一个关于阅读更美好的梦想已经在这个城市酝酿。从2014年开始,青岛将在全市实施“百千万”全民阅读工程:每年将组织举办百余项阅读活动,打造全民阅读品牌;以市区两级图书馆和新华书店为依托,分三年时间规划建设机场、车站、地铁、酒店等区域1000家阅读窗口,建立覆盖广泛的综合化、社会化阅读服务体系;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采购万册高品质、便捷书籍,免费向市民发放。
这里有五彩斑斓的“舞台”
娴雅的装饰风格透露出一种个性,良友书坊成了城市人的心灵栖息地
连续几天在青岛采访,大家发现,这里服务不同人群的书屋别有一番风味。
在广西路一座依据百年前样貌复原的德式老建筑里,良友书坊是繁华闹市区里的静僻之地,甚至成为城市里一处特别的旅游景点,娴雅的装饰风格透露出一种个性。在这里,可以买到良友书坊策划的图书和独具创意的印有青岛各式建筑的明信片,更重要的是,在热闹的都市,良友书坊成了城市人的心灵栖息地。
再看看经过旧村改造的城阳区,2013年投入近50万元购置的农家书屋图书服务车,先后走进了上马大集、夏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流亭新市民家园、城阳公交公司等地开展流动图书服务。仅去年一年,在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以及驻区部队等场所新建流动书屋16处,送书上门60余次,流通图书万余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城阳区创造性启动的“书架进农家”活动,切实解决了群众读书难的问题,让家庭书架成为现代家庭生活的时尚追求。
在青岛港,职工书屋成为员工与企业共成才的平台。以职工书屋为载体,青岛港创建了道德讲堂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经常举行经典诵读、文艺演出和电影、视频播放,开展职工绘画、书法、摄影、美术作品创作和技术交流、成果推广活动,将学习和创新结合在一起,提高全港职工的读书质量和品位。
这里是全民参与“代言”
小学教师林打打、小陈热线创办人陈明钰、城管干部王渊文……在这个城市各个领域,都有阅读的代言人
“即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可能以海量的信息替代书籍。我现在仍以平均每周两本的速度阅读各类书籍,为的是我们能在这个变化莫测的网络时代以变制变,变中求胜。”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书香中国万里行·青岛站”启动仪式上如是分享他的阅读经历。
伴随着“书香青岛”的建设,全民阅读已经发展成为这个城市人人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在这个城市各个领域,都有全民阅读的推广者、代言人,正是他们的行动影响和感染着身边更多的人。
市北区小学教师、中华吟诵学会青岛工作处秘书长林打打多次获青岛市全民读书月的先进个人称号。她说,吟诵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传习国学经典的大门。在过去的4年中,她举办了100多场吟诵公益讲座,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来推广吟诵,希望带动更多人一起诵读经典诗文,将吟诵世代传承。
作为青岛小陈热线的创办人,陈明钰从2006年开始就创办了4家新市民书屋和5家“流动书屋”,服务近10万人。他高考落榜后从陕西来到青岛,城市的竞争氛围让他感受到知识不足的压力。3年寒暑,陈明钰边工作边学习,凭借自己的努力圆了大学梦,之后通过开通热线为更多的市民提供咨询,既帮助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他希望更多的人用书香唤醒求知欲望,用知识点燃自己的梦想。
还记得李沧区城管行政执法局干部王渊文对所有公务员掷地有声的呼吁:“为国家读书、为人生读书,为实现心中的梦想读书吧。”是读书让他学会了在工作中如何与百姓沟通,让他学会了换位思考,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让他学会了归零、常学常新的心态。
……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那么这些引领阅读的人就是城市灵魂的守护者。全民阅读,只有全民参与的“大合唱”才够生动、够气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