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主题 传统文化与现代阅读
对话嘉宾
范小青 江苏省作协主席
郦 波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范小青(左)、郦波(中)做客“红沙发”访谈。本报记者 王毅 摄
汲取传统文化力量,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也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阅读”话题,江苏省作协主席、作家范小青,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郦波,与现场观众畅谈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及与阅读的关系。
阅读舒缓心情
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如何把握自己的内在节奏,让自己拥有一个从容的状态,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范小青认为,在这个时候,选择读一些让人舒缓、有内涵的书,让自己变得从容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范小青认为,除了“快”,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还可以用“满”来概括。人们通常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了解新闻,到了单位看微博、微信,一会儿大脑便被各种信息填满。这个时候,回归中国传统文化里强调的“空”,就显得非常必要。
面对当下的快节奏,找到属于自己的放松心情、找回自己的有效放松方式则显得非常重要。在现场,范小青与观众分享了自己用阅读调试心情的小故事。
范小青说:“时代的列车非常快,你想让它停都停不下来。因此,我们每个人在时代的快车上都要调试好心情,知道这个‘快’带来什么,适度的‘慢’带来什么。”在平常的阅读中,她比较喜欢文学作品,如果有需要,也会阅读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这些阅读,尤其是在她工作紧张,写作累的情况下能够调适自己的心情。
阅读滋养心灵
在读者和观众心目中,除了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的身份外,近年来,郦波积极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此过程中,他有着较多的西方讲学经历,现场,他与观众分享了在讲学中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德国司机陪他出去,司机在等待他的时候,不是看手机,而是在看书。郦波跟他说,开车本来就很累为什么不休息一下,司机告诉他看书就是最好的休息。这一点让他感触颇深。
科技改变生活,也改变着人们阅读的形态。当下手机、电子阅读器、iPad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对此,郦波强调,看资讯、读小说等一些快速阅读可以使用电子阅读器,但哲学、历史最好还是读纸本书。“读哲学、读历史,最重要的是通过书中的人,通过写书的人读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来,所以这样的书一定不能读得快。”谈到纸质书的阅读乐趣,他说:“我这些年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自己年纪渐长,读书越来越慢,但是在慢读书的过程中,经常是读着读着就有感觉了。”在读纸质书的过程中,他很赞同朱熹提倡的阅读方法——“读书不动手,所失九十九”。“朱熹讲的读书一定要动手,是拿着笔读书。读了几行,写的比读的还多。书越读越慢,但心灵会越来越丰富。”
阅读培养思维
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范小青认为,自己的创作与苏州的传统文化滋养密不可分。范小青新近出版的散文随笔集《苏州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对自己小说中的人物特别喜爱,我的理想就是比较中庸的,这跟苏州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我觉得这就是传统文化在我写作中的影响。”
一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另一位是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广泛传播。2009年10月,郦波从大学校园走上电视讲坛,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大明明臣之风雨张居正》,此后又主讲《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等,以郦波为代表的一批学术明星受到观众的喜欢。对此,郦波认为,电视这种载体对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电视讲坛作为大众传播的渠道非常好。正如孔子当年最大的贡献是积极倡导并推广大众教育,其实《百家讲坛》也是在做这件事情,破除象牙塔教育,普及大众教育,这件事情意义非常重大。但是电视可以传播传统文化,却不能代替读书。“我常常跟我的学生们说,电视讲坛不能代替读书。因为纸质书的阅读对于提供思想和培养思维模式等非常重要。”郦波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