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主题 阅读点燃梦想
对话嘉宾
王一梅 儿童文学作家
徐 玲 儿童文学作家
童年正如人生的春季,是心灵与世界的初次相遇,是灵魂第一次繁茂的生长。我们带着童年的印记,走向远方,却永远难以忘怀这最初的体验。王一梅、徐玲,两位儿童文学作家,走进“红沙发”系列访谈现场,与家长、小读者一起追忆童年、故乡,讲述她们关于儿童阅读推广的思考和实践。
儿时阅读至今难忘
说起童年,王一梅觉得正是有书香的陪伴,自己的童年非常幸福。在她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妈妈给她朗读,那本“书”非常奇特,因为是一本在纸上逐字逐句抄下来的“书”,名字叫做《巴黎圣母院》,王一梅说自己就是在那个时候爱上文学的。
另一位对王一梅日后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的家人,就是外婆。“我写童话,源于外婆。”生活中的外婆种地、养鸡、种花,非常有爱心,虽然不识字,却能够给她讲美人鱼的故事。“大海深处的美人鱼为了爱,献出自己的生命,那种淡淡的忧伤,现在依然记忆犹新,是外婆让我知道大海深处有一个美丽的世界。如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让我知道内心深处总是有本书,那么安徒生童话则让我拥有了一个幻想的世界。”
至今,徐玲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被爸爸带着第一次走进县城新华书店的情景:“我看到那么多的书,好像是为了专程迎接我,在那里我找到了在连环画上看过的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所有的好故事都藏在书中。也是从那个时候,我知道,原来我的阅读人生才刚刚开始。”
童年为创作打下深刻烙印
在家里,徐玲最小,爸爸妈妈特别疼爱她。印象中,她从小就特别能够感受到来自亲人的爱,并且这份爱一直滋养着她。“其实每个人的故乡都是他的出发点,也必将是他坚实有力的依靠,我依靠童年时期收获的丰盛的爱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徐玲如是说。多年来,徐玲始终围绕爱的主题进行创作,其中“我的爱”系列以亲情来抒写故事,抒写情感。“我想告诉孩子们,你们眼睛里要看到爸爸、妈妈,当你们去蛋糕店时,你们的目光不要总停留在自己喜欢吃的蛋糕上,你要想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孩子们应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爸爸妈妈的行为。当我们能够幸福地享受来自亲人的关怀和关爱时要珍惜,当我们能够爱他们时就要毫无保留。”
在徐玲看来,对孩子而言,爱就是亲情。“所以我会继续写我童年收获爱的体验,来回报读者。如果我的童年是一口井,那么我希望我现在流出去的是一条小河,把爱的雨露滋养出去。”
2009年,王一梅创作出版《雨街的猫》,写的是她生活的小镇。在这之后,王一梅还写过一本散文集,同样写童年的街、生活、街上的人物以及发生的那些故事。为此,王一梅还特意回到她生活的小镇去拍了一组照片,作为图书的插图。“我写作已有20年,回顾我的创作历程,无一不留有我童年的影子,而且很多作品的场景就取自我生活的小街。我觉得故乡是我生活精神的符号,所以想到小街,我心里就有温暖的感觉。”谈到童年经历对日后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王一梅如此表示。
为儿童阅读推广事业不遗余力
徐玲既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平常工作中,她一直跟孩子们打交道。以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介入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当看到有很多人都到学校通过送书的方式献爱心,她不禁产生了这样的困惑:“送来的书是否真正发挥作用?孩子们是否能从书中有所收获?”徐玲希望这种爱心表达,能真正落到实处。她经过跟上级领导汇报,徐玲公益书屋成立,到目前为止,徐玲公益书屋已经建成7所,辐射1万多名学生。谈到公益书屋的建设,徐玲感触颇深:“第一家徐玲公益书屋成立的时候,我泪如雨下,因为当时那所1200人的学校却没有一间阅览室。有了书屋后,孩子们欢快地说:‘我们终于有书读了’,我才知道我们做的这件事太迟了。”现在徐玲公益书屋拥有专门的文化义工团队,他们每周都会走进书屋指导孩子阅读。“我们给孩子们的关怀是全方位的,也希望我们是散发着阅读光芒的人。”
王一梅认为,孩子们喜欢的是令他们感动的,让他们高兴的,或者是令他们思考的作品。在她看来,儿童文学作品一定以情感人,所以家长为孩子选择的内容非常重要。“因此,要推广好阅读,第一件事就是提高家长自身的阅读审美品位,阅读推广要从内容、方法到审美的修养等方面慢慢培养并带动他们。”王一梅所在的苏州市职业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有一个专门推广儿童阅读的组织——“故事姐姐”,7年来,100位“故事姐姐”每逢双休日就在苏州市图书馆给孩子们讲故事,风雨无阻。在王一梅看来,“故事姐姐”们用快乐的方法跟孩子们玩文学,而不是用文学来教育孩子,对此,她非常欣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