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我国出版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版权贸易逆差从2003年的15:1缩小到2012年的1.91:1。与2002年相比,2012年我国对美、加、英、法、德五国输出图书版权总量增长近122倍,达到2213项。2012年出版物实物出口金额为9400万美元。这些成绩的取得,译介在其中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在选材方面更具时代感。如《你了解中国共产党吗?》《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朱镕基讲话实录》等一批反映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梦主题的外版图书纷纷走向海外,有效带动了中国图书国际地位的提升,译介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也迈出了扎实的步伐。
  在受众方面更具针对性。如《狼图腾》《于丹〈论语〉心得》《兄弟》《山楂树之恋》等在境内畅销的文学作品的国际版权成为国际出版界热购的对象。其中,《狼图腾》已被翻译成37种语言,截至2012年底,其英文版全球销量已突破45.5万册,法文版销量6万册,德文版7万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已有109种作品版权输出到多个国家。这些高质量、有感染力的翻译作品,能够注重境外受众与我国政治文化的差异,增强了主流渠道认可度和主流人群认知度。
  在扶持方面更具引导力。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引导中国图书走出去,强调加强译介工作。2007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8项走出去优惠政策,2011年和2012年又相继出台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都有针对性地对出版译介工作出台了支持引导的政策,包括建设中外作家库和翻译人才库、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推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中外图书互译计划等措施。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出版译介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一是一些译著者和出版者对境外受众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常常把“我想让你知道的”等同于“你想知道的”,导致部分作品“自说自话”,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欠缺政府管理部门、翻译界、出版界、学界的联动机制,出版译介工作往往政出多门、各自为战,致使应有的功能难以发挥。三是翻译人才的缺乏导致许多图书还难以进入国外主流渠道。当前我国香港、台湾以及东亚、东南亚仍是图书输出的最大市场,在欧美的大书店里很难看到大陆出版的书籍。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翻译人才尤其是优秀翻译人才的匮乏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译介工作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从多方面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一是应由政府管理部门牵头建立相应的机构,将翻译、出版商、专家和学者集合起来,形成翻译、出版和发行的联动机制。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构建翻译人才库、重点项目库、中外作家库,搭建多语种的国家级译介信息服务平台,发挥出统一协调的功能。二是根据国际出版传媒市场的新变化和结构布局的新情况以及我国图书走出去阶段性特征,加快制定出一整套出版译介方面的发展规划,包括明确重点任务、财税银扶持、资源配置、重点工程、信息服务、中介机构、人才培养、宣传表彰等政策措施。三是深入研究国际出版市场规律和国外读者的阅读消费习惯,加强出版译介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艺术性。通过实现本土化发展,注意发挥外籍译者的重要作用。四是进一步出台和完善财政、金融、税收方面政策,充分运用各种文化发展基金,对重点单位、重点项目给予支持。进一步发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与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的功能,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和项目,在出版资源上给予优先配置和政策倾斜。五是加强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翻译人才的培养,鼓励各方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专业人才互用计划、互培计划。进一步加大对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奖励力度,对优秀译作、重点单位和项目进行重点表彰奖励。

  (来源 :中国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