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聊天 文库源起
一个学术著作编辑,身边大抵会有一群优秀的学术人才,他们也许是权威机构的研究人员,也许是高校的杰出导师,也许是企业管理者……总之,这些人会经常狂热地聊起各自研究领域的动态,聊着聊着有时就会产生选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文库》就是我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晔枫聊天时聊出来的。
其时,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这个时候,组织一套丛书,来响应和落实十八大报告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规定,无疑具有重大现实及理论意义。
系统工程 优化流程
按合同签订的时间,到了交稿的日子,但因为各路作者工作繁忙,稿子交不了,从此,催稿成了我们的常规工作。
作者们终于陆续交稿,认真严谨的主编和我加班加点地通读了全部稿件,对书稿的内容和结构作进一步的把握和调整,务使其达到设计初衷。
根据初稿情况,我做出《校对须知》,连同《丛书规范》一并下发责任编辑,几个编辑人手一本初稿,分头作出时间流程表和工作流程表,需要统一的事项及时沟通,做到大家心中有数。分头看稿,分头与作者联系解决疑问,按时间安排分头做书。
精雕细琢 力求完美
两个月后,每个编辑手中的稿子都看好了,稿件中的疑问解决了,拿到了最后的清样。几个编辑检查清样,每本书自成一体,又合成一体;每个编辑各自负责,又互相负责,要检查自己的清样,对每一级标题、眉文、目录、图、表、注释、参考文献、专栏、公式等各个项目逐一检查。务使每一项目准确正规、整齐划一。还要交叉检查其他几份清样,看看别人编的和自己编的有什么地方不一致或者处理方法不同,或者有没有什么遗漏的问题。
比起其他书稿的编辑,学术著作的编辑费时又费力,项目多,不仅要保证每一个项目的准确性,而且要保证每一类项目的一致性。
宣传营销 扩大影响
《文库》印好后,不能“养在深闺人不识”。要让它走向读者,产生影响。这样才不枉我们出版的初衷、编辑的辛苦,才能体现学术丛书两个效益的重要价值。
一是借助作者。五本书交到作者手中时,他们很满意,立刻献计献策,有的说,我们学校研究生要用这本书作教材;有的说,我们单位要买一部分,作为学校交流使用;还有的说,我推荐给某研究机构,他们需要这方面的书……借助作者,多听作者意见,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二是全方位的广而告之。召开相关的研讨会,发书讯、发书评、微信平台发布……因为它是学术著作,因此,书评和书讯要发在专业性报刊上。
三是借助便捷的网上销售。保证读者能在当当、卓越等平台上方便地买到。
四是不可小觑的馆配。各省社科院的图书馆,各高校的图书馆都对这套文库有不同程度的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书讯和书及时地送到他们手中。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