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喜讯频传。先是集团博士后研究人员任殿顺的研究课题《出版集团股份制状况与发展研究》前不久获得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紧接着另一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张博的研究课题《基于UGC的数字出版内容生产模式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批特别资助。此前,集团博士后已经有两个研究课题获得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第54批面上资助。
   为什么我们能够获得国家相关基金的资助呢?从2008年设站到2014年,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以博士后科研工作为着力点,努力探索出版产业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径,并取得丰硕成果。
   产学研结合 探索新方向
   对于工作站的工作,集团总的意见是研究要产学研相结合,要研究集团重大产业及技术课题,其成果要能为集团发展所用,其人才也要为集团后续发展所用。
   博士后工作站成立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龚曙光对工作站高度重视,就集团博士后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对于工作站的工作,我总的意见是研究要产学研相结合,要研究集团重大产业及技术课题,其成果要能为集团发展所用,其人才也要为集团后续发展所用。”“我们既然搞了这个博士后工作站,就要办成一流工作站,其标准就是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就是成果、人才能为集团所用。”随后,集团还成立了以龚曙光董事长为组长,由总经理张天明、中南传媒总经理丁双平、常务副总经理彭兆平、中南传媒监事会原主席汪华、资深出版专家李永平等组成的内部专家小组。龚曙光还亲自圈定每一届科研课题领域、方向,对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工作的每个环节都给予了关心和指导。在每次开题和考核会议上,集团的专家小组和合作高校的导师一起,以他们对科研课题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对科研课题的研究深度,对课题体系、构架、理论、研究方法等都给予了指导和把握,从而充分保证了科研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课题“高大上” 研究“接地气”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装门面,而是想切切实实地探索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路径。数字出版是集团“十二五”重点发展战略,2013~2014年度的两个博士后研究课题都圈定在新媒体领域。如何实现课题的“高大上”和“接地气”呢?专家组成员、集团总经理张天明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新媒体根据自身的规律在发展,业界人士要研究规律,判断技术的发展趋势,找出、抓住和利用机遇切入,而不是从出版本身出发和构建,这是本末的关系。”
   集团博士后工作内部专家小组,集中了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和中南传媒主要领导,集团博士后合作高校北京大学也派出了谢新洲、肖东发两位教授作为导师,与集团一起对博士后进行联合培养。每一次课题设计,每一次开题报告,每一次阶段性的考核,都是一次产学研结合的生动呈现,让产业界、学界专家学者给予博士后扎扎实实的“干货”指导。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产业,使研究更接地气,中南传媒总经理丁双平,专家组成员、中南传媒常务副总经理彭兆平亲自安排他们到相关企业挂职,博士后工作分管领导、中南传媒监事会原主席汪华则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参访,积极参加有关学术机构组织的论坛。
   多课题立项 获国家资助
   正是源于这样一份务实和认真,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课题得到了国家级科研基金的资助。
   非常难得的是,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第54批面上资助的全国2583个项目中,9个是新闻传播类课题,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的研究课题获得一个一等资助,一个二等资助。2014年度社科基金获准立项的3820项研究课题(其中青年项目1044项)中,与出版相关的研究项目6项,其中以企业研究人员身份申报并获立项的仅有2项,集团占据其中一席。本次中国博士后基金第7批特殊资助共957项,新闻传播类7项,以出版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并获得资助的仅有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博士后工作站一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