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越多越多的出版企业开始注重“出版地理”的布局意识。面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一些有识之士从整体和 大局着眼,考虑自身企业的市场与资源分布,以便提高竞争能力、增强竞争地位,最大限度地去实现总体利益,进而纷纷跳脱出固有的出版根据地,通过设立分支机 构的形式,将其一部分生产经营能力分散在外省、外市。像商务印书馆的分馆制已运行得颇为成熟,其在加强商务品牌开发与产品线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文津 公司在大众读物和古籍整理方面成果丰硕;涵芬楼文化公司以学术为根基;成都分馆从文学和文艺方面入手;上海分馆确定“学术+城市文化+时尚”的特点;与蔡 志忠工作室等机构联合成立的杭州分馆,进行全媒体出版,努力搭建动漫电子图书商城;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的深圳分馆,则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具 有优势。
  分支机构的运营为出版企业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在部门、产品和市场之间,共享着品牌,同样共创了品牌。这种模式极大 地考验了出版机构的战略行动能否统一协调。如果经营有效,则可以将位于不同省市的出版资源连接起来,及时转移在选题开发、管理创新上,更充分地反哺企业, 提升总体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特此联系到多位出版企业的负责人,共同探索了分支机构的异地运营,以及如何因地制宜的进行战略布局,希望给更 多的有识之士以启发和借鉴。
  分支机构就地取材资源方向是要领
  当前业内,出版企业在市场和经营的重压下纷纷转型,调整生产与销售结构、走综合型的出版路线、不拘泥于某一领域,以适应多元的读者需求。记者在采访交流中发现,这些出版企业的分支机构存在一个共性,即在选题方向和读者定位上因地制宜,从而满足了市场转型的多样化需求。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为例,为更进一步整合江南地区广播电视和文化教育出版资源,其与无锡广电集团战略携手设立江南分社,因地制宜部署了“江南文库” 项目。据江南分社社长郭银星介绍,“江南文库”定位是以苏锡常大文化圈为核心向长三角区域覆盖影响。“江南文库”定位是以苏锡常大文化圈为核心向长三角区 域覆盖影响的大型文化出版工程。其初步设立“江南区划与城市形象系列”、“江南名人名家系列”、“江南现代水乡系列”、“江南工商巨头系列”、“江南传统 文化研究系列”、“江南教育系列”等。这些出版物将与无锡广电集团的资源库进行整合,采取纸质出版与多媒体形式结合、互动、互补等形式呈现。
   2014年4月,南京大学出版社湖南理工学院出版中心成立。原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左健表示,希冀全面整合湖南理工学院的出版资源,为学校学术研究成果、 教育教学成果的出版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校、企工作的互利双赢。在这之前,该社已经和江苏省内一些城市展开合作,先后成立淮安中心、常州中心、连云港中心 等。譬如,常州近年来积极发展以动漫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常州中心与常州银河动漫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推出“晶码战士”的品牌动漫图书;同时,常州在 乾嘉时期,涌现出庄存与、庄述祖、庄绶甲、刘逢禄等为代表的研究《春秋公羊传》的今文经学派。常州中心便策划重版了清末实业家盛宣怀的“常州先哲遗书”, 延续常州文脉。
  类似以分支机构的形式,开启跨地域发展的案例还有许多。例如,2013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柳州分社正式揭牌。运 营一年期间,柳州分社主要围绕柳州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方面策划产品,譬如城市名片类的“美丽柳州”丛书,包括《工业柳州》、《商埠柳州》、《风情柳州》、 《宜居柳州》、《历史文化柳州》等。据分社相关负责人透露,该社在下一步将慢慢拓展业务,面向企业甚至个人。时机成熟后,还将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公司来 进行操作,争取策划、设计、编辑、广告以及印刷都在柳州完成。又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华南编辑部,其在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挂牌成立。早在2010年,外 教社开始筹划与全国主要外语专业院校合作,先后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中山大学翻译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和大连外国 语学院联系,就成立异地编辑部交换了意见。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庄智象眼中,与高校合作建立外教社异地编辑部是外教社依靠当地力量、扎根当地市场重要 措施和实现裂变发展的重要步骤。据悉,该社已经在西安、武汉、福州、长沙、济南、南京等城市建立外教社图书销售公司,取得良好的业绩和显著的效果。“异地 编辑部+图书销售公司”的模式为成立外教社地区分社奠定了基本的格局。此外,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联合成立的陕西西北人教玉成有限文化传媒 有限公司,人民卫生出版社依托青岛市市立医院成立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图书翻译中心”,苏州大学出版社与盐城书城图书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苏州大学出版 社盐城出版中心”等。
  脱离总部独立运营成本费用成关键
  随着出版企业规模的扩大与所涉及领域的增加,出于对整个生产组 织进行有效管理的需要,就必然要将出版社从职能型的组织结构转变为分部型的发展模式。以前出版企业限于一隅之地难以迅速成长,而一些分支机构的异地生产规 模可以占到出版社整体的60%,分支机构的不断涌现也验证了这一战略模式得到了业内的普遍认可。
  此类出版企业的分支机构大多脱胎于编辑部、项目组、事业部,其发展成熟是一个经营自主性逐渐强化的过程。像科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的前身为科学出版社,主要承担科学出版社在华东地区的图书、期刊的出版和发行工作。
   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型出版社而言,这一模式探索了异地发展的可能性,尤其值得借鉴和学习。譬如,2013年10月,苏州大学出版社与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成立南京分社。南京分社是在组建于2008年的苏州大学出版社“健康教育出版中心”的基础上成立的,是苏州大学出版社与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 期合作的结晶,其也将持续在军队健康文化、社会健康教育、医学知识普及等领域加强图书选题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分支机构除却传统的编辑 中心、策划中心,还可以是销售中心、市场中心。2013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馆配等大型团购项目减少的预期下,在北京专设负责网络电商的销售中心,同 时加强了对商超、婴童店、玩具文具店渠道的经营力度。通过与电商实行战略合作,2013年突破5700万码洋,销售大幅攀升。这一案例同样值得相关人士的 借鉴。
  从管理方式上看,上述分支机构有以下多种类型:或是出版企业内生裂变的编辑部或出版中心,不具备独立出版资格,为分社的雏形;或 是出版企业的全资注册的子公司或与业外资本结合创建的国有控股公司,以分社建制出现,编印发等业务环节都在总社进行,其合作伙伴包括报社、大学以及各类业 外企业;或是独立核算的公司,拿总社的一部分书号来进行商业操作,与总社保持经济上的往来。诚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北京分社社长杨志锋所言,脱 离总社的根据地经营分支机构,从管理者员工身心生活,到总社战略和市场支持、资金支持等,难度都要比本部的分社大得多。因此总要思索如何将案头性和辅助性 的工作转移到本部,以降低运行费用。成本、费用和利润的考核是否会限制分支机构的发展速度,分社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责权利能否相适应,这些问题都是大家关注 的要点。
  分支机构如何在外省市争取当地优势出版资源,树立领军产品线,发挥优势产品线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脱离了本部的人力支持,难度 更大。红旗出版社浙江出版中心编辑室主任丁鋆曾对记者笑称,“人手少的可怜,只有7个半人——半个发行总监杭州北京两地跑”。尽管如此,该社浙江出版中心 还是打造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浙版财经图书。例如,其为阿里巴巴集团出版了《马云内部讲话》,在销量突破40万册后,立即推出《马云内部讲话2》。并在 2014年5月,又重点打造《马云和他的朋友们——朋友就是要来往》一书。此外,其还连续陆续为海尔集团张瑞敏出版了《张瑞敏的时代·海尔之路:中国民族 工业的思路和出路》,为吉利集团出版了《风云纪:吉利收购沃尔沃全记录》,为杭州大厦董事长楼金炎出版了《梦想者的商厦:楼金炎40年商海风云录》,为正 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出版了《南存辉讲故事:打开创富的人生锦囊》,并逐渐形成一支品牌。
  当然,对于出版企业来说,分支机构的模式也应少 走弯路,企业要搞清楚自己的资源状况如何、核心能力是什么、跨地域发展的人才准备程度如何、目标市场在哪里。之后,再确定战略重点是市场的跨地域还是资源 的跨地域,避免出现运营能力不足、分支机构的实施路径与组织能力不相匹配的现象。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