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不能只做一个文化工作者,沉浸在自我操作的小环境中。应该紧密关注发行、配合发行,看数据看报表,用市场的思维去做一个真正的出版环节指引者。
首先,要了解发行部门各省市供货商的布货表。通常各出版单位的渠道、布货、销售、退换货等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其中某地区、某供货商的发货和销售情况发生变动,发行员们往往关注的是销量和回款情况,编辑则应该关注数据变动下的市场因素,并要从中发现相应的商机。
我曾经做过一本骨盆疗法的图书,对比发现广东一地的要货竟然超出平时的两成左右。经调查方知,当时香港刚刚传过去类似的养生方法,很受广东读者的欢迎。于是,我们部门迅速调整计划:一是联合发行,制定针对广东地区的促销计划并设计制作相应赠品;二是立刻联系版代,帮我们引进同类型图书,改成按套系操作这一选题。最后,本是用来填补出版计划的普通图书,成为了当年部门的主打产品线。我们也因此发现,广东地区对各种养生理念是非常追新的,这对我们的日常选题操作,也有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次,要了解各渠道、各供货商的日常销售报表。按照公司的制度,每日下班前,编辑部主任以上均能拿到销售助理汇总给大家的当日网站销售报表,月底则要提供全品种全渠道的销售及分析。这些数据保证了我们能够实时跟踪各图书的销售情况,并能立刻对其中的问题做出判断。
比如,新书发布,如果在当当、亚马逊、京东三家网站的第一周销售中,突破了日均曲线,必然意味着畅销。我们编辑就要准备好加印时的修订、改版工作,同时,后续图书的操作计划也意味着将进行调整。如果销售平淡,编辑就应该考虑该图书的补救计划。一般,这些判断,我都会在拿到报表后,及时同发行沟通,了解其中的原因,并商议解决的办法。这些事情,如果编辑只是等靠要,必然会极度被动,毕竟那么多编辑那么多图书,哪个发行员有义务去专门针对你去提示和建议呢?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