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指出,“碎片化阅读”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存在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其实,碎片化阅读的内容需求,在表面形式上是非系统、非线性的结构,每次呈现的长度以几十字、百字为主,最长不过千字,每次呈现与下一次呈现之间并不需要严谨的逻辑关系,但在整体内容上是完整的、有机结合的,即“形散而神不散”的“论语体”。这种“论语体”文本结构较好地满足了碎片化阅读行为中的时间零散、点滴摄入和经过一定积累构建完整知识拼图的需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地将碎片化阅读与深度阅读割裂和对立起来。其实真正细究起来,碎片化阅读并不是新鲜事物,出版史上我们的传统国学经典,还有平时阅读的报刊杂志内容许多都是碎片化的,但你不能武断地说这些内容都是缺乏深度的吧?所谓碎片化不是以内容的载体异同来界定,而是以内容的本质来区分的。换句话说,碎片化阅读从载体上来看既可以是数字阅读,也可以是纸质阅读;从内容上来说既可以是深度阅读,也可以是浅阅读。
作为传统的图书编辑,弄清楚以上几个概念后,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文化碎片、知识碎片,选择信息,做出价值判断,生产出更多的适读产品。其次,我们再来想想如何利用好碎片化这种流行的阅读形式。借用资深图书策划人林少波的话说就是将内容模块化:少点满篇满页的指示,多点分节分段的提示;图片化:少点枯燥单调的文字,多点形式活泼的图示;故事化:少点长篇大论的说理,多点情境体验的互动。经过这样的编辑加工,从某种程度上使艰涩难懂的图书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被大众接受了。
确切地说,目前社会上流行的碎片化阅读与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是密不可分的。毕竟数字出版势不可当,应运而生的数字阅读日益成为各阶层,各年龄段人们的需要。并且,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移动阅读的不断拓展提供了可能。大量以轻松内容为主的手机小说、笑话甚至博得一笑的浅阅读内容,成为近5年来手机阅读品种的主要内容,其实这是无线通讯运营商、手机厂商以及部分内容提供商基于文化表层行为的误判。制造出轻松、娱乐是阅读的全部内容的假象,让人们误以为数字阅读就意味着浅阅读、快阅读。这或许也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进程。
如今移动阅读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文章”和“书籍”规模的内容占据,一方面用户有强烈的深度阅读需求;另一方面日益强大的无线网络、逐步完善的阅读工具以及全新的内容创造方式,则给深度阅读的流行提供了基础。从而我们发现和碎片化阅读一样,数字阅读的内容既可以是浅阅读,也可以是深阅读。对于读者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例如通常会用手机浏览新闻资讯,或者看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分享,并通过订阅感兴趣的公众账号话题,每天“学点东西”。还可以下载一些阅读类APP,购买电子图书,进行阅读深度之旅。
数字出版毕竟是大势所趋,我们绝不应该逆历史潮流而动。编辑更应该清楚的是在这场介质的革命中自己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但从内容制作角度来看,无论以何种形式面向大众,编辑都应该是内容的掌控者。数字化深度阅读时代是需要内容支撑的,更要由编辑进行筛选和把关,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而不是放任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滥成灾。另外,编辑的创造性不仅仅体现在已经成型的作品上,而是在既懂技术,又能掌控内容的前提下,设计出具有前瞻性的产品。这样的编辑将会顺应数字出版的大势所趋,更是我们每一个传统图书编辑努力的方向。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