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同志所著《辽沈大地改革潮——20世纪80年代振兴辽宁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日前由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当下出版有怎样的意义?李长春同志在该书审定修改过程中提出哪些建议?编辑过程中有哪些故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
    重温火热实践 改革未有穷期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辽沈大地改革潮》一书的出版背景和在当下的意义,本书最大的亮点在哪里?
    黄书元:20世纪80年代振兴辽宁的探索与实践艰辛而又精彩,李长春同志在辽沈大地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实施了全国第一家国营企业破产、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修建全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等,这一时期辽沈大地一系列成功改革措施给今天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从中体现出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善于破解各种难题的改革智慧等,依然是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推出了《辽沈大地改革潮》,可谓恰逢其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出版本书的目的就是要重温上世纪80年代辽沈大地改革的成功实践,总结宝贵经验,从而把历史的启示转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动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该书具有鲜明的现实品格,是一本融历史性和现实性于一体的思想精品。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亮点。
    记者:书中收录的124篇文章在选择标准和内容架构上有何考虑?
    黄书元:书中收录的124篇文稿,所设置的专题和架构,都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线,同时充分考虑到沈阳市和辽宁省当时面临的主要改革发展任务,结合特殊的市情和省情。比如,1984年,国务院批准沈阳市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88年,中央作出逐步扩大辽东半岛开放的战略决策。
    为此,我们把“加快城市综合改革,推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以及“以改革推动开放,把辽东半岛对外开放不断引向深入”都作为专题单独列出。辽宁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我们设计了“搞好微观主体改革,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加快推动科技进步,使科技和改革成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两个轮子’”两个专题。
    编辑到辽宁重要厂区实地走访
    记者:后记中提到李长春同志对本书逐篇修改审定。他提出了哪些意见?
    黄书元:长春同志自始至终非常关心和重视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今年7月,他亲赴沈阳,主持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把当年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老朋友请过来,请他们对这本书提出修改意见。座谈会后增补了很多宝贵资料。
    根据长春同志在书稿审定过程中提出的意见,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修改:一是增加注释,包括文章的题注、照片的说明文字,目的是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要背景交代清楚;二是为绝大多数文稿增加了提要,这也是考虑到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作出的创新;三是选配了50多幅珍贵图片,很好地反映出党和国家对辽宁工作的关心支持;四是增补了媒体报道和20世纪80年代辽宁改革开放大事选编作为附录。
    记者:在本书编辑过程中,出版社与李长春同志做过哪些交流?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
    黄书元:本书现在的框架和面貌,正是出版社与长春同志在文稿、照片、结构、注释等各个方面充分沟通的成果。其中一项是,长春同志非常注重编辑人员对书稿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的理解。因此,他提出,让文稿编辑人员到辽宁的一些重要厂区,如负责辽宁舰维修保养的大连船舶重工、生产“毛泽东号”机车的大连机车制造厂,以及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铁西工业新区等,实地考察它们的历史和现在。这类活动的效果,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使编辑人员对文稿选编把握得更为精准。
    各环节精干力量深入参与
    记者:这本书的问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怎样把高质量出好这本书的要求细化到各个环节?
    黄书元:2013年12月,李长春同志首部著作《文化强国之路》出版。在此之前,他在辽宁工作期间的文稿等搜集工作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2014年年初,我们商议启动《辽沈大地改革潮》文稿的编辑工作。我们投入了编辑、排版、设计、校对等各个方面的精干力量。同时,在文章选编、照片选配、专题设置、出版前言撰写等各个环节,都深入参与其中,提出我们自己的合理建议,很多建议为长春同志所接受,并体现到书稿编辑过程。
    对于重点图书或重大出版工程,人民出版社有专门的体制机制予以保证。我们要成立专门小组,先选定一位居中协调、统筹全部工作的负责同志,一般是社领导挂帅,然后抽调编辑、出版、发行等各个部门的精干力量,各司其职。
    记者:本书编辑中的难点主要在哪些方面?
    黄书元:我认为难点主要在对文稿背景的把握和照片的搜集及信息核准上。我们现在的编辑主要是年轻编辑,他们大多是硕士、博士,但多数对上世纪80年代的了解来自于书本知识,而且多集中在对整个改革开放全局的认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请辽宁方面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大事记、访谈实录、各种报道等,还让我们的编辑到辽沈大地实地走访。同时,由于当时档案工作还不太完善,所以书中选配的照片,经过了好几轮的征集和信息核查才最终确定下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