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
有人说,只要春天还听得到鸟叫,我们就应该感谢她——蕾切尔·卡逊。这句话或许有点儿夸张,但今天应该没有人会否认,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当以1962年《寂静的春天》问世为标志。而这部名著的创作恰恰因为鸟儿遭受滴滴涕(DDT)滥用所害而促发。
继《寂静的春天》之后,由著名生态学家、环保学家和一流环保记者合作撰写,于1996年出版的《我们被偷走的未来》(【美】西奥·科尔伯恩等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成了又一本轰动全球的环保科普杰作。它引起了人们对合成化学物质污染的普遍关注,尤其是环境激素这类人为化学物质污染的潜在威胁,同时也促使科学界对此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6年后的2002年,被许多书评家誉为“自《寂静的春天》出版以来最棒的环境论著”的《浓烟似水:环境骗局与环保斗争的故事》(【美】德拉·戴维斯著,清华大学出版社)问世。这部以一种叙事散文文体写就、可以当作报告文学或纪实作品来读的著作,意在阐释现代工业空气污染对环境和公共卫生所产生的影响。
上述这3部广有影响的环保著作,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从根本上说,我们面临的危机来自于技术力量的迅速增强和我们对生命系统的理解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距;人们只是一味地盲目追求未来,却忘记了所有技术背后潜在的危险。
总结教训
一个世纪以来所累积的足够多的典型案例和深刻教训,也催生了一类记载过去、剖析现在、规划未来的综合性环保著作。
2001年,欧洲环保署发表关于环境问题的第22号报告,审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这100年间发生的给公众健康和环境带来严重伤害的著名公害事件。该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研究中心组织翻译成《疏于防范的教训:百年环境问题警世通则》(【丹】波尔·哈勒莫斯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一书,于2012年出版。
这本以“有关危害的故事”为主题、以多个细致入微的研究个案为基础的论著,翔实展现了百年间一些新技术、新发明的成就及其所带来的祸患,并提出:我们的社会应该经常地采取明智的措施,在实现技术创新和防止其危害方面取得更好的平衡。
2010年出版的《借来的地球:15起世界环境灾难的教训》(【美】罗伯特·埃米特·荷南著,机械工业出版社)一书,以纪实手法揭示了造成环境灾难的原因,该书同样强调从灾难中吸取教训很重要,并阐明了公民在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影响深远
成熟的、世所公认的环保案例,无疑是环保科普或环保教育的极佳素材。在“雾霾”突然成为中国社会的高频词和人们关注的焦点时,《洛杉矶雾霾启示录》(【美】奇普·雅各布斯、威廉·凯莉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应时而“出”,颇受关注。2008年在美国首版的该书,详细描述了洛杉矶市60年来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形成、发展和治理等历史细节,以及该事件对美国污染治理进程的促进作用、对当前各国绿色环保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所传递出的空气污染之共性特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水俣病:史无前例的公害病》(【日】原田正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水俣病:污染与战后日本的民主斗争》(【美】蒂莫西·乔治著,中信出版社),是两部研究水俣病的专著。前者系作者根据自己参与研究水俣病的经历和对医学的反思于1972年写成,到2009年在日本已经印刷了44版,还出版了多个语种的译本。作者认为,“吸引广大读者的并不是我的文字有多好,而是水俣病事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的历史性和普遍性意义。”
质量提升
国内出版的环保题材作品,前些年以知识类、描述性的居多,形式比较单一,视野相对窄小,深度剖析和理性思考较少。近年来,由于有较多的学者参与撰著,相关作品之立意、内涵和质量都有所提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余谋昌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肖显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直面危机: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梅雪芹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平之景》(梅雪芹主编,南京出版社)、《生态文明新论》(卢风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生态农场纪实》(蒋高明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全球环境想象:中西生态批评实践》(张嘉如著,江苏大学出版社)、《环境传播:话语变迁、风险议题建构与路径选择》(郭小平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引发深思
想来也并不久远:仅仅是在53年前的1962年,当《寂静的春天》首次出版时,在公共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条款;仅仅是在33年前的1972年,里程碑式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只有一个地球”才第一次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然而,人类身为“自然之子”,或者说自然进化过程的一部分,对于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及其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却没有精准、深刻的认识。人类似乎并没有真正读懂大自然这本书。多少年来,人类一直自视为“万物之长”、自然的支配者和操纵者,无所顾忌、不加制约、持续不断地向自然索取,把自然界搞得破败不堪、乌烟瘴气,在剥夺了人们自身享用之美景与福祉的同时,也打破了滋养其精神的静谧。
今天,人类已经能够登上月球、探测火星、走向太空,并且能够用一种新的视野重新审视人类自身所处的地球,日渐认识到我们与地球就是独立整体的一切,我们不再能把自己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个物种都与其他物种有关联,都与地球相关。
这,或许正是真正读懂大自然这本书的开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