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鸿,中国书法出版社副社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在国内外40多次书法大赛中获奖,作品曾在日本、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关注和追求的目标。3月1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中外记者时表示,网上网下互动创造的是活力,是更大的空间。
数字出版行业也不例外。我国数字出版产值已经突破2500亿元大关,互联网企业也持续全产业链布局,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成为数字出版主阵地。
面对新的出版常态,传统出版社如何搞好融合?如何推动自身发展?日前,《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对中国书法出版社副社长郭志鸿进行了专访。
核心业务和赢利模式是产业化的基础
《中国新闻出版报》:目前中国书法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是怎样的商业模式?您对于数字出版运营模式有怎样的理解?
郭志鸿: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是市场化操作的前提,是产业化发展的纽带。在商业模式的选取上,各个出版社大致有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在具体的赢利模式开拓上,有B2C、B2B、B2G、B2B2C、O2O等多种模式。无论何种模式,只要有利于提高数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利于提升数字出版的收入水平,就是合理的赢利模式。
《中国新闻出版报》:据了解,中国书法出版社于2014年4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数字出版方面有何切实可行的新举措?
郭志鸿: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的功能和定位包括两个方面,即知识提供和知识服务。B2C赢利模式主要适用于和重点合作商的合作,在合作中第三方运营商必须具备足够多的个人用户,能够提供强大的个人消费渠道,进而为出版社的数字产品提供优质的消费渠道。从中国书法出版社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应与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中国电信手机阅读基地、亚马逊等第三方平台合作。在数字出版初期,B2C会有效起到提高收入、增加用户的作用。B2B赢利模式属于精确定位客户群的形式,是目前各个出版单位应用最广泛的商业模式,能够起到短平快的效果,也是构建自主销售渠道的最快捷方式,主要适用于高校、出版社等机构用户。B2G赢利模式是一些效益好的出版社目前赢利模式的支柱,主要与国家机关进行合作,将所研发的数字产品向国家机关进行推送和销售。如书法碑帖电子图书馆、书法没学电子图书馆和专业数据库等产品,可分别向高校、少年宫等系统进行了推广和销售。B2B2C模式是在B2B、B2C的基础上,结合行业服务功能,与移动阅读基地合作展开“移动办公学习平台”项目所采用的模式。该模式通过向某一固定系统的成员按月收取信息费的方式,向系统成员提供资讯、知识服务,资讯服务的提供放置于用户方,进而增强了服务的针对性,提高了互动性,而非单纯的知识推送。
人才队伍建设是产业化的关键所在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出版业寻求融合发展的第一需求是什么?
郭志鸿:新常态下,数字出版产业化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人才是数字出版产业化的关键,是决定产品研发、技术提供、渠道开拓的根本性问题。出版社需要建立健全待遇保障体系、薪酬激励体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选拔培养人才,引进优秀人才,鼓励人才成长,创造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新闻出版报》:对于起步时间不长的书法出版社来说,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面,是否有新的探索和思考?
郭志鸿:中国书法出版社成立不足一年,底子薄,尤其是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配置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性,急需进行优化和调整充实。因此,立足大局、立足长远、立足实际,与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基础人才培养,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参与高校、研究机构的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开展面向在岗高级数字出版人才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一支具有专业性和开拓性的人才队伍,一支善于挖掘用户需求、长于研发数字产品内容的人才队伍,一支精于技术应用、熟悉出版流程的技术队伍,一支勇于开拓市场、肯吃苦奉献的销售队伍,一支理念新颖、执行力强、与时俱进的管理人才队伍,对中国书法出版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财政支持和再生产是产业化的保障
《中国新闻出版报》:为了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国家每年都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中国书法出版社是怎样利用这些利好政策的?
郭志鸿:数字出版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是成功的市场化运营,新生的中国书法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在自负盈亏基础上获得赢利,就必须具备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充分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资金支持,将财政支持和营业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不断提高数字出版收入的水平和比例,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数字出版产业化时代所淘汰。
作为新兴业态,数字出版业发展的速度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已经远远超过纸质出版业,它也是未来一个阶段的主流产品,从某种角度来讲,代表着先进的文化传播趋势和方向,代表着出版业转型与升级的方向和未来。目前,我国出版业的转型与升级面临着严峻的竞争考验。在这种时代背景和国际背景下,相关主管部门推出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国有资本金、改革发展项目库、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等,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传统出版单位以强有力的支持,扶持传统出版单位应对好国内、国际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业尽快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中国书法出版社要积极了解国家支持数字出版的政策和项目,主动沟通衔接,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确保用好、用活资金、政策,以此来激发自身活力,带动向产业链的良性运转。
《中国新闻出版报》:出版社如何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出版形态演变?
郭志鸿:新常态下,数字出版产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格局将逐步演变,企业要深入分析市场、技术、资源、政治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根据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细化、分解实施。战略发展方向的确定必须适应新常态,发展目标应以有质量、有效益为目标,发展动力应优先考虑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赢得战略上的主动。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书法数字出版产业化的新辉煌。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