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5年以来,在“互联网+”的大潮下,在线音乐行业面临大发展与大变局:巨头不断角逐,数字音乐的版权之争前所未有地激烈;数字音乐版权规范化得到重视;多方垂直细分音乐平台蓬勃发展。在已经日趋成熟的音乐市场上,内容的深度挖掘、体验式消费以及音乐社交成为重要的三大方向。
  近日,数字音乐版权争夺不断升级。放眼国际,苹果公司正在为旗下在线音乐服务争取更多的播出权,其即将发布的基于Beats的流媒体音乐服务还将深度整合面向歌手的社交网络。与此同时,Spotify、pandora等流媒体音乐服务商也在拼力分食数字音乐市场。
  在国内,资源大战也已展开,继酷我音乐、酷狗音乐与海洋音乐宣布合并成为海洋音乐集团后,阿里巴巴战略收购虾米音乐、天天动听组建阿里音乐;腾讯的QQ音乐则大量购买音乐版权;百度整合百度MP3、百度ting、千千静听等诸多数字音乐产品,打造“百度音乐”新平台。此外,网易云音乐、乐视音乐也风头正劲。多方厮杀正酣,大量充实曲库、购买正版版权、抢夺用户成各平台核心战术。
  重构数字音乐发展模式
  5月8日,腾讯视频与QQ音乐“合体”推出的产品——Live Music(音乐会在线直播)启动全新平台。
  Live Music并不仅仅是演唱会从线下到线上的“搬运工”,它开创了独特互动体验——用户不仅可以在线购买鲜花道具,还可以与网友聊天,参与互动游戏等,甚至能通过投票决定歌手的现场演唱曲目。腾讯此举被看作重构用户与音乐之间关系的新突破,二者之间由单一的被动关系,变成了多元互动关系。与此同时,快速兴起的在线演唱会产业引起业内关注。
  以去年8月汪峰鸟巢演唱会直播为发端,在线演唱会走入大众视野。目前,live Music已举办29场在线演唱会,观看人数覆盖1880万人,播放量突破3.08亿次。Live Music还突破了传统贴片广告的形式,在播放页面上,动态跑马灯、有奖互动等形式,让品牌和用户充分互动。
  5月14日,阿里音乐推出全新平台“阿里音乐人”,旨在打造音乐产业链,完成对独立音乐新人新歌的挖掘、培养、包装和变现。阿里巴巴企图在电商领域之外建立一个数字媒体帝国。百度基于自身大数据智能优势尝试创新,打造了“智能场景电台”。网易音乐则试图向音乐O2O模式进发。
  作为海洋音乐集团的代表成员,酷我音乐不断挑战终端革命。4月底,Apple Watch在中国公开发售,酷我音乐成为苹果官网上首批适配的APP,也是中国第一批在腕上开启聆听模式的音乐软件。此外,酷我音乐还推出Android版进军车载互联,并联合小米Pad、步步高点读机等多个终端渗透全龄化领域,打造全终端覆盖的超级音乐平台。
  版权解决之道
  今年年初,酷狗音乐起诉网易云,认为网易云传播的200首音乐作品涉嫌侵权,索赔数百万元。案件还没结束,双方身份互换,网易云又将酷狗告上了法庭,理由是酷狗涉嫌侵害网易云300首歌曲的播放及下载权益。这场热闹的版权争夺PK大战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围观。硝烟还未散尽,4月20日,腾讯又以侵犯网络著作权为由与网易云音乐对簿公堂。
  近两年国内大型互联网音乐平台都在加强版权建设,并以此向竞争对手施压,这也是音乐平台之间频发版权纠纷的原因。百度音乐2014年就已与环球、华纳、索尼、滚石等多家音乐版权方签署了合作协议;阿里音乐2015年开年便大肆拓展独家版权资源,宣称现已拥有滚石、相信音乐、华研等知名唱片公司的独家版权;QQ音乐目前与国内外超过200家唱片公司达成版权合作,购买的独家版权多达20余家,包括华纳、索尼、杰威尔、华谊、英皇等。
  作为数字音乐传播终端,互联网音乐平台对版权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字音乐发展的高度与版权保护的成效。所以从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方向看,支持正版将是互联网音乐平台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一转变或将成为音乐版权的福音。
  目前,我国在数字音乐版权的保护方面正逐步加强。今年到来的第十五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因乐而动,为乐维权”成主题,国家版权局、北京市版权局均表示今年将重点打击互联网音乐领域的侵权盗版,推动互联网音乐付费。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李承武表示,音乐版权保护是今年“剑网行动”的重要内容,国家版权局将扩大监管范围,把传播音乐的大型网站网盘云服务等新型网络服务平台以及传播音乐的主要APP纳入监管范围,切实加强包括音乐作品在内的重点作品版权预警保护工作,推动权利人与网站建立版权保护合作机制。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段玉萍告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希望各大平台积极传播正版音乐,也希望唱片公司、音乐人积极授权,在维护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能让公众接触到更多好的作品。她继而表示,并不希望版权被几家大的网站垄断,“健康的数字音乐生态应该是一大批互联网音乐平台共同传播正版”。
  数字音乐市场新元素
  一直做“慢音乐”的老牌独立音乐电台网站“落网”最近以一种超前的姿态出现在了大众面前。
  4月,“落网”推出可识别情绪的音乐APP——emo,只需刷一下脸,emo就可以根据面部表情推荐适合心情的音乐。emo一推出就迅速冲到App Store前20名,到5月中旬,注册用户已超过60万人。
  落网创始人胡建国告诉记者,一直以来,用户与音乐软件保持着一种主动选择或者被动推荐的关系,emo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将信息技术、算法和内容深度融合起来的新工具,“是利用现代科技获得内容的新通路”。
  “emo和落网像是同一种菜炒出不同的味道。”胡建国表示,落网作为资源类产品,与工具性产品emo在内部进行了深度结合。落网将优质音乐提供给emo,emo则又不断将用户和流量导入落网。他表示,5月底落网将上线更加倾向于音乐消费的社区音乐平台,并接入票务等相关业务。“落网是一款音乐属性较重的产品,未来更倾向于打造音乐社交和音乐消费平台,emo则更偏向于人机交互,下一步会更多增加工具化、娱乐化的元素。”胡建国强调,所有的动作都为让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优质内容。
  一直以小众音乐为标签的落网,希望将垂直细分领域做精。落网APP于2014年4月上线,从未做过大规模推广,目前下载量已近250万。胡建国希望落网成为独立音乐人的作品发布平台,在用户之间建立关系的同时,更多实现音乐人与用户间的关系和互动。在胡建国的版图中重要的一环是打通线上线下,将内容产出、社交、消费融合,他计划通过音乐沙龙和演出把音乐人和用户深度结合,并在年内推出自有品牌音乐节。
  胡建国并不担心小众音乐缺少市场。他表示,音乐市场将是一直存在的,市场对于优质音乐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多。胡建国将落网比作音乐产品里的“美丽说”,为将内容更加优质和系统化地呈现给用户,落网每期内容都集合了逾200位的专业编辑进行筛选。
  胡建国认为,数字音乐行业目前最大问题是内容源头单一。做曲库简单,但要让用户听到哪些内容并愿意为之付费成难点。而音乐节、演出、线上音乐视频为代表的体验式消费将成最大趋势。他继而表示,完全照搬国外的听歌付费在国内并不适用,应在听歌途中衍生出更多盈利模式。
  除落网外,自音乐人“实现梦想的造星平台”——繁星网也广受关注,繁星网通过音乐在线演艺和积攒人气粉丝方式连接音乐产业与互联网,助音乐产业实现音乐众筹、商演周边等二次收入,开启“互联网+唱片”发展新模式。多家数字音乐平台不断开启新的发展模式,也许正如胡建国所言:“数字音乐智能化很快会到来” 。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