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中国饮食史》以后,第一个想到的是李约瑟先生的毕生力作《中国科技史》。同样是严谨详赡,同样让人感慨:这样的巨著凝结了作者多少心血,这样的巨著是座丰碑,后人若要超越,该要付出多少勇气和努力。然而学术就这样在前人基础上步步向前迈进,思想之花也就在前进中闪出真理光芒。饮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自文明初始,就打上了人类思想及文化的烙印。要了解人类的文化和历史,饮食无疑是个颇不错的切入点,而这部著作在这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中国饮食举世闻名,和中医、瓷器、丝绸、四大发明一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名词。然而此前系统、深入、全方位、多层次阐述中国饮食的著作却没有,这部书的出版可以说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令人欣慰。
      此书共分6卷,约300万字,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20余位社会史、饮食史方面卓有成就的学者通力合撰而成。而李学勤、方克立、徐苹芳、傅璇琮、陈高华等先生的学术把关,也为此书锦上添花。
      此书从不同角度可看出不同特点,体会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宏观微观结合完美。宏观是指此书体系宏大、视野深远,具有全史、通史性质,上至中国原始社会,下至民国时期;微观则指在每个断代时期,不仅极尽具体地阐述了饮食本身的多个层面,也对饮食与政治、经济、思想、伦理、民俗、科技等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作了极丰实的铺展。纵横交织,经纬有序,既避免了通而空泛,又避免了琐细无头绪的常见毛病。此外,对少数民族饮食史的浓墨重彩(占全书1/8篇幅),更是其体系完整宏大的有力证明。
      史论关系处理得较好,颇多理论建树,创见迭出。对于像饮食、服饰等较为具体的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理论建树是公认的难点。然而此书在充分运用史料的基础上,得出不少理论性结论和观点。这无疑使读者能从中得到更高层次的思维锻炼,免去只见材料陈列的枯燥。比如,在全面分析了中国饮食史后,得出其有四大基本特征:多样性与统一性、创造性与融汇性、等级性与伦理性、传承性与变异性,让人信服。再如,对夏商时期“食以体政”“以乐侑食”的理论概括也很精彩。有理论必然要有史料。此书对史料的运用严谨而又广泛,不仅重视文字文献(包括正史、典志、方志、档案、文集、笔记、稗史等),更吸收了近代以来的考古成果及民俗学、人类学方面的资料,大大增强了其观点的可信度。这在对于两汉以前(包括两汉)的论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良好学术规范意识和学风。近些年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驱动,学术风气也日益不尽如人意,抄袭、盗用他人成果屡见不鲜。或者漠视学术规范,有意无意不重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考察及运用,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无益于学术进步。而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出良好学风和学术规范,在绪论第六节专门对饮食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全面介绍,对有志于在这方面更深入研究的学人颇有裨益。其他各章节中对所引用专著或论文也有明确标注。
此外,本书共有图表近千幅,包括彩色插图、黑白照片及线绘图、图表等,图文并茂,与典雅装帧相得益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专著。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