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特色
    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来出书”平台2014年3月上线,实现了图书投稿、编校、发布(含印刷)全流程自动化、数字化,包括“来出书”“来买书”“来印刷”“来加盟”“来社区”等多个产品线。该平台秉承“既为专家学者服务,同时帮助平民、‘草根’实现出书梦想”的宗旨,上线一年就有760余万元的收入。
    7月16日,在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举办的2015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推介活动授牌仪式上,知识产权出版社董事长诸敏刚荣获2014~2015年度数字出版影响力人物,该社的图书自助出版平台“来出书”获评2014~2015年度数字出版优秀品牌。同一个舞台,同一天,知识产权出版社“双喜”临门。
    上线一年收入760多万元
    做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社是业内的领先者。刚刚获得殊荣的诸敏刚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道:“‘来出书’是我们社数字出版的一个拳头产品,这个产品顺应了市场按需出版的大趋势。从国家提出的创新、创业、节约等角度看,‘来出书’顺应了市场发展的潮流,在数字出版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
    知识产权社此次参展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主要围绕“以大数据资源为基础,多平台产品为支撑,打造全产业链知识服务体系”的主题,充分展示出版社近几年来在数字出版领域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其中“来出书”图书自助出版平台最为抢眼。记者在该社的展位现场看到,前来咨询和探讨“来出书”如何出版图书、平台运营如何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普通读者,有业内专家,也有媒体人。
    作为国内首家由出版社创办的图书自助出版平台,“来出书”(www.laichushu.com)于2014年3月正式上线,上线的第一年就带来760余万元的收入,帮助许多专家学者或普通百姓实现了出版梦想。继而该社又以“来出书”为龙头,连接按需印制平台(2004年该社已经开启按需出版工程)、知识服务平台,打造全流程数字复合出版平台,并在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镇购置业务办公楼。
    “来出书”图书自助出版平台总监唐学贵告诉记者,平台开始运营后,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集聚了大量用户。去年平台运营基本持平,今年或可收入翻倍。但他又表示:“如果运营一个互联网的平台,前3年,可以说不要把赢利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应该让它在模式创新上多去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自然会挣钱。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实现按需印刷和众筹出版
    按需印刷和众筹出版是自助出版平台最可利用的两大功能。“来出书”目前在按需印刷方面已经有了基本雏形,但在唐学贵看来,国内按需印刷的真正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他说:“在美国,按需印刷真正是根据用户需求来服务,但现在国内还没有严格做到这点,仅仅是在讲按需印刷,没有真正做到作者即需即印的程度。所以,这种模式在我国真的是需要进一步探索。所以,千万不要把赢利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最开始的那几年。”
    “来出书”本身是一个互联网运营平台,在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融合发展,借助互联网思维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平台化、社区化、免费、O2O、众包等商业模式,打造了一个集聚大量用户资源,实现图书投稿、编校、发布(含印刷)全流程自动化、数字化,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图书出版平台,其中包括“来出书”“来买书”“来印刷”“来加盟”“来社区”等多个产品线。
    出版周延鹏执笔的大作《知识产权全球营销获利圣经》是“来出书”做的第一个众筹出版项目。周延鹏是中国台湾地区知识产权专家,引进他的著作要花一笔不菲的版权费,一些出版社望而却步。唐学贵说,当他们得知这个信息后,就采用众筹的方式来实现出书,“来出书”跟众筹网合作,20天众筹到5万元。“今年我们还会用众筹方式做第二本书。”唐学贵说,当初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解决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但现在看,社会图书也在利用这个平台出版,他们准备把在顺义区购置的业务办公楼建成全国规模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数字出版生产基地。
    记者了解到,“来出书”平台对出版新模式的探索得到了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2014年“来出书”获得了北京市文创基金奖励300万元。
    “此次获评2014~2015年度数字出版优秀品牌,既是对‘来出书’图书自助出版平台探索出版新模式、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肯定,又是对平台人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激励。”唐学贵表示,“来出书”将秉承“既为专家学者服务,同时帮助平民、‘草根’实现出书梦想”的宗旨,继续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出版新模式。
学林自出版平台:概念已先行 效果待突破
    平台特色
    学林出版社的“人文社科学术著作自出版平台”2014年8月上线,是专门为解决学术著作出版难问题而建立的一个自出版平台,按需印刷、众筹出版是其两大特色。目前体验平台功能的人多,实际进入出书流程的人少。
    根据学林出版社“人文社科学术著作自出版平台”访问量调查显示,国内排名前十的地区有:上海(69.6%)、北京(7.4%)、浙江、四川、广东、江苏、湖北、安徽、河南、贵州;世界排名前三的国家是:美国、加拿大、日本。网站的总访问量为16882人次,访问的峰值出现在2014年10月(自出版平台刚刚上线不久)和2015年1月(期末高校教师集中出版学术著作)。
    以上数据是学林社自出版平台2014年10月~2015年6月采集的真实数据。该社数字出版部主任吴耀根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采集的数据看,自出版平台的访客主要集中在国内,但是辐射范围已经到达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自出版网站黏度较大
    学林社的“人文社科学术著作自出版平台”是专门为解决学术著作出版难问题而建立的一个自出版平台,于2014年8月18日上线,运行近一年来吴耀根最切身的感受是:“自出版平台目前注册作者成倍增长,但是注册后体验平台功能的人多,实际进入出书流程的人少,最终成功吃到螃蟹的就更少,目前达成的业务近3万单。”在他看来,自出版在概念和技术上都有突破,但实际使用效果仍不太理想。
    学林社统计的另一组数据却让人鼓舞,该自出版平台网站的人均浏览页面数为8.33。吴耀根分析认为,自出版网站的黏度较大,访客很少出现不感兴趣、进入即关闭的情况,也代表访客对网站的设计和功能比较欣赏、愿意使用。
    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到底哪类学术著作利用这个平台出版较多呢?目前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著作。其他类型的图书有(比如小说),但是不符合学林社及平台的定位。就学术著作出版印量而言,一般印数少则三五百本,多则一两千本。由于学术书籍的规格、装帧一般比较正统,少见异形书,所以平台网站上给作者提供了6种常见图书规格的选项,作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有限的范围内自由选择。
    至于该平台赢利情况似乎就不那么好了。“由于平台刚刚起步,收入和成本的归集还不是非常清晰,盈亏情况我们还没有仔细算过。目前我们感受最明显的是,财力投入和人力投入不能满足需要,眼看着钱没办法挣。”学林社社长段学俭遗憾地表示。
    3天之内完成客户订单
    按需印刷、众筹出版是自出版平台的两大特色,学林社的自出版平台,目前在按需印刷方面有新突破。吴耀根介绍,以前主要是断版印刷,范围也局限于国内,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响应读者需求。“后来通过整理元数据,我们在天猫商城的学林社旗舰店上架了大批断版图书,并不断增加品种。读者可以直接下单,两周内就能拿到专门印制的图书。”他们的一个成功案例是,最快出版的一本书用了两个月,即40个工作日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审稿、校对到设计出版的一系列工作,作者对印书质量非常满意。
    还有一个例子是《中国俗话趣典》,当时有个客户急需大量印制这本书,但出版社库存却不够。由于这本书的数字版权、文件齐备,最终他们在3天之内完成了客户的订单,这在传统印刷中是绝对做不到,甚至很难想象的。如今学林社的按需印刷业务已经突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如最近出版社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上海分公司合作,为海外的中文读者们推出以按需印刷为核心、当地网站为平台的方便快捷购书方式,目前学林社2015年的新版图书已登录英国的亚马逊网站和网络书店图书保管网站。此外澳大利亚的比伯利奥奎斯特网站和美国的英格拉姆图书网站也将陆续上线平价的学林版图书。
    吴耀根说:“这意味着读者可以节省海外邮递的时间,在国外买到国内近期出版的学林版图书。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在全球无时差、同步上线最新出版的图书信息。这一点很多国外出版社都可以做到,但是他们并不能覆盖中国,所以我们希望反过来,从国内辐射到这些欧美发达国家。”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林社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时效和版权。目前他们应对的方法,一是整体延长合同时效,二是分离数字版权和纸质图书版权。“目前这两个方法各有优劣,而且国内目前的大部分图书在版权同步方面存在缺陷。”吴耀根表示除了按需印刷外,在众筹出版方面,他们有一些初步设想,目前正在和国外出版社进行洽谈,已有了基本合作思路。
自助出版市场有多大
    目前,国内做自助出版平台的出版社很亮眼的主要有两家,一家是知识产权出版社,一家是学林出版社,他们做自助出版都有一年左右的实战经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几个相同话题采访了知识产权出版社“来出书”图书自助出版平台总监唐学贵和学林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吴耀根。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出版社的自助出版平台运行一年左右,有意外收获吗?
    唐学贵:解决学术著作出版难是做自助出版的初衷,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其他方面的书稿也大量地投过来,比如文学、亲子教育、绘本、科普等。给我们最大的惊喜是,很多书稿质量很好,市场销售情况不亚于甚至好于市场策划图书。这就印证了一件事情,自出版图书并不代表就是低质量的图书。据亚马逊统计,美国自出版的畅销图书能占到全部畅销图书近30%。
    吴耀根:自出版平台尚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管是在平台上发信息的人,还是看过网站打电话来咨询的人,很多作者有投稿意向,希望能够达成众筹出版。他们的眼光和思想都很开放,对众筹出版有兴趣,但不了解众筹实际的要求和流程。同时,大部分的作品也不符合出版社及平台关于人文社科图书出版定位,这是很遗憾的。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你们的调查了解中,自助出版市场容量有多大?
    唐学贵:目前国外自助出版发展速度很快,每年有大量的自助出版作品诞生,满足了很多爱好写作者的出版需求,但缺点是图书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单就按需印刷(POD)来说,国外真正建立起了按需即印,按照用户的需求印制,但国内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这样的模式。
    吴耀根:我们把海外各网站的按需印刷推广和自出版平台的按需印刷相关联,能覆盖很大的市场,不过这个市场尚不成熟,需要我们耐心地培育。同时,为了打开市场,我们在国内大学校园开展自出版平台的宣传、推广。通过招聘在校学生兼职校园大使,向他们身边的导师、同学推荐这个网站。目前效果很好,因为这是双赢的,我们专注学术领域的著作出版,而且网站还提供关键字全文检索、跨书检索、30%免费试读,这对使用者写论文、完成课题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用户加入进来。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有什么样的内容还能装进这个平台?
    唐学贵:个人自传、游记、回忆录等是很大的一块市场,非常适合进入自助出版平台。同时,我们梦想,未来部分出版社尤其是一些中小出版社能与“来出书”合作,大家一起做大自助出版。
吴耀根:有一个功能很重要,设计之初我们就希望能够引入,可惜技术上的难点一直未能攻克。这个功能就是在线排版系统,如果有了这个系统,作者上传文稿后,设置好相关参数,只需要等10~20分钟,就能预览到这本书的内页情况。目前技术研发团队还在继续努力攻坚克难,希望尽早实现这个重要的功能。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