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紧接着中央文明委出台《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2015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允许8家机构进行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尤其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信用评估及信用管理机构腾讯征信、芝麻信用等位列其中,这被视为是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向商业机构开闸的信号。尤其是2015年6月17日,李克强总理签批了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这种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与中国公民身份证号码位数一致,都是18位,这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为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和信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正在大踏步向建设高度信用社会迈进,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对中国人未来生活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信用是一个经济学名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物品交换的频繁,从原始社会末期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本质上,是经济主体在未来有能力并且愿意执行带条款契约的支付。社会的信息量越大,对效率的追求越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越突出,社会就越依赖于信用中介。正是在这意义上,我们说信用是最大的社会资本,是现代经济的基石。中国正在加速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大幕已经开启,带给人们的可能是无穷的机遇,也可能是不尽的烦恼。信用经济会带给人们怎样的好处和发展的机会?伴随着信用经济的高速发展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国外成熟的信用经济发展道路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了解这些,自然就需要代表着知识的书籍来“解读”。那么,与“信用经济”相关的图书市场现状如何?为何如此?未来出版业又可有怎样的作为呢?
  现状:“信用经济”主题图书市场扫描
  相比庞大的出版市场,“信用经济”主题书的数量还是偏少,书的内容也以理论研究和行业应用为主,受众基本上都指向特定的小众,给大众阅读的普及性和指导性读物屈指可数。
  盘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发布以来的与信用经济相关的主题书,有《信用蓝皮书:中国信用发展报告(2014~2015)》、《企业公民与信用治理评价研究》、《远离金融危机的信用风险计量与控制》、《信用风险管理》、《西方信用评级思想研究》、《小企业信用评分模型的开发及应用》、《存款性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理论方法及其应用》、《轻松掌握信用卡与个人贷款》、《货币、金融信用与宏观流动性》、《中国信用衍生工具研究》、《科技信用风险管理》、《国际社会信用评级机构规制及其改革研究》、《信用评级理论与实践》、《商务信用下的供应链激励协调与策略分析》、《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信用评级法律制度研究》、《信用行为经济学导论》、《美国消费信用探幽》、《远离信用“黑名单”:征信知识读本》、《互联网金融:信用撬动财富》、《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研究》、《银行业中的信用风险》、《税收信用论:基于产权与税收契约视角》、《转型时期的信用制度构建》、《疯狂的信用》、《声誉至死:重构华尔街的金融信用体系》等数十本之多,渐有掀起信用经济图书出版风潮的意味。
  但总体来看,相比庞大的出版市场,一方面,“信用经济”主题书的数量还是偏少;另一方面,书的内容以理论研究和行业应用为主,受众基本上都指向特定的小众,给大众阅读以普及性和指导性的读物屈指可数。正因为如此,在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几乎找不到这方面图书的身影。当然,就如“信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一样,中国“信用经济”也是逐步推进的。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筹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2006年3月,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负责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2013年3月15日,《征信业管理条例》开始施行。与之伴随,相关的图书出版,也逐渐升温,《中国信用发展报告》从2006年开始,坚持每年出版;《中国企业信用发展报告》也从2011年开始连续出版。可见,“信用经济”主题书的出版,必将与中国“信用经济”的前进步伐同步发展。
  思考:“信用经济”图书出版的逻辑玄机
  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信用服务行业不仅是基础,而且本身就是一个“爆发点”,随着信用行业逐步站到“风口”,“信用经济”主题书在未来必将迎来一个黄金期。
  变化成为时代主题,新事物层出不穷,在经济领域,读者尤其需要认识、把握新事物。因此,读者为热点买单,是图书市场经久不衰的规律,也是主题图书出版升温的原因所在。盘点当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图书、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图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图书、党风廉政教育题材的图书、关注互联网发展的图书构成了主题图书的主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具体到“信用经济”来说,谁都知道这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此类图书市场应该有着巨大潜力。
  国际信用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实践经验也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市场主要交易形态都会转变为以信用交易为主的形态,即所谓“信用经济时代”。然而,具体到中国目前的经济实践中,由于缺乏完备的信用法律制度体系,信用中介系统极不发达,信用及信托关系落后,信用工具也很少,信用服务更是不配套,加之对失信的处罚力度过小,导致人们的维权成本过高、过难,以至信用到目前为止,相当数量的公众、企业和组织,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甚至就不要”。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所以,有学者甚至断言“中国信用体系落后发达国家100年”。在这种情况下,“信用经济”主题书暂时还只是小众市场。
  但是,中国信用经济正在走向积极发展的未来之路。纵览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市场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私人模式,另一种是以欧洲大陆为代表的、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国家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实际上也是按照国家模式在进行,但中国人口之巨大、国情之复杂,决定了仅靠政府是做不好的,征信牌照向腾讯征信、芝麻信用等民企发放,至少表明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市场模式了。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信用服务行业不仅是基础,而且本身就是一个“爆发点”,随着信用行业逐步站到“风口”,“信用经济”主题书在未来必将迎来一个黄金期。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