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创意论坛是中国出版集团与伦敦书展联手打造的一个跨媒体论坛,目的是搭建一个中外同仁交流思想、增进智慧、开展合作的工作平台。围绕会议主题,我和大家交流两点想法。
  1 在跨媒体时代,实现图书和品牌价值最大化的根本前提是什么?
  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外出版业在岁月的长河中都曾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领域的重大变革。总体来看,在每一次变革中出版并没有消亡,反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历史之所以能够做出这种合规律的选择,关键在于出版的本质。出版的本质是文化选择,不是简单复制,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含烁捡金,而是大浪淘沙。它总是能够选择最适合历史潮流的文化经典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传承,选择最符合读者精神需求的精品佳作一代人又一代人地传播。在文化选择的过程中,内容是根,编辑是本,优质的内容赋予其内在的生命力,优秀的编辑赋予其持久的传播力。一部优秀作品能够流芳百世,是作者的原创和编辑的再创造在共同发挥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意味着,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在跨媒体时代,坚持内容是根、编辑是本,是我们实现图书和品牌价值最大化的根本前提。这就需要我们始终重视内容创新,努力挖掘和培育一流的原创经典作品,努力发挥和增强编辑的文化判断能力。
  2 在跨媒体时代,实现图书与品牌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是什么?
  在单一的媒体时代,一本作品的传播形式主要体现为图书,价值实现形式主要体现为图书的销售收入。在跨媒体时代,一部作品的传播形式体现为图书、动漫、游戏、电影、音乐、数字产品等多种介质,价值实现形式日益多元。在多介质的传播过程中,内容是根,编辑是本,融合是关键,核心是版权资源的多元开发。这种融合是跨界的,消解了介质之间的藩篱;是开放的,打通了产业之间的关联;是溢价的,实现了价值衍生和增值。《吕氏春秋》里有一句话非常经典,“是道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就表明,任何事物没有固定边界,都会与其他事物发生一定关联,并在这种关联中发生变化。这既是管理学中“无边界”理论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以内容为根来进行跨界式、开放式、溢价式融合的思想前提。结合到出版产业具体来看,融合的路径有五种:
  一是内容与导向的融合。这种导向既是政治导向,也是文化导向、生活导向、审美导向、文化消费导向。它既是生命线,又是发展线。导向所代表的,是核心价值之所向,是市场口味之所趋,是时代的主流情绪,是读者的普遍感知。因此,一部优秀作品,它的内容首先要与主流文化、时代趋势、阅读倾向相互融合。
  二是内容与品质的融合。品质是产品立身之本,是品牌竞争之道。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生产过程中,不跟风、不盲从,坚持优中选优、好上加好,善于将思想的品位、审美的趣味、市场的口味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大家品位、大众口味”的品牌出版风格,进而提升品牌产品的文化影响力、市场生命力和内在价值力。
  三是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在互联网时代,要坚持用户至上、内容为本、产品为体、服务为王,通过内容与新兴数字技术、新兴传播方式、新兴商业模式的融合,培育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个产品,一个产品、多种形态,一种形态、多条渠道的新业态。
  四是内容与资本的融合。要通过内容与资源化积聚、资产化运营、资本化运作的融合,将无形的内容资源转化为有形的资产变现,将内在的品牌价值转化为外在的资本溢价。版权多元开发、无形资产计价入股、品牌特许使用费、品牌经营权出让、品牌授信抵押、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既是品牌资本化的基本方式,也是内容增值的有效途径。
  五是内容与制度的融合。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新的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建立与不同业态相匹配的新的生产流程、新的组织形式、新的管理体制。对于传统出版业而言,要加快公司化、股份化的组织结构再造,要探索创意入股、项目分红、股权激励等激励方式。
  通过“五种融合”,一本书和一个出版品牌,构建了一个开放、循环的生产系统,形成了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多媒体传播方式、不同的商业运作方式,进而实现了不同产品或产业形态的价值最大化。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集团,拥有宝贵的品牌资源、丰富的内容资源、优秀的编辑资源。我们每年出版的图书达1.4万种,累计拥有17万种优质图书的版权。我们非常愿意与大家进一步加强密切联系,不断拓展合作空间,推动集团的优质内容资源在电影、动漫、游戏、设计、演艺、互联网、旅游等各个领域的融合与合作,共同打造新兴产品,培育新兴业态,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手机阅读超纸质书“浅阅读”取代“深阅读”趋势明显
 国内首份中国城市阅读指数研究报告,日前于2015南国书香节期间在广东中山发布。报告显示,随着手机等阅读介质的兴起,阅读外延明显扩大,手机成为第一阅读途径;纸质书领域,青少年及儿童书籍占据半壁江山;从地域看,北、上、广、深人均购书最多,说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越重视读书。
  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平台、中山市网信办、广东全通教育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上述国内首份中国城市阅读指数研究报告。该研究以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当当网、京东网两大电商平台书籍销售情况为基础,运用大数据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勾勒出全国纸质书和电子书阅读概况,并将阅读行为的影响因子具体化、数据化。此外,报告还以2944个微博、微信阅读类账号为基础,对新媒体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分析。
  手机成网民阅读第一途径
  报告显示,从中国城市网民阅读指数看,手机作为新兴移动阅读方式,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纸质图书。
  报告显示,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通过电脑阅读的人数开始下降,通过移动端阅读的人数,则直线上升。人们获取阅读最常用的途径就是手机,占比38.7%,远远高于第二位纸质媒介的27.3%,以及第三位的电脑(17.2%)。人们选择手机阅读,主要理由是:阅读方便和阅读成本低。
  童书教辅书占纸质图书半壁江山
  调研数据显示,全国销量最高的三类图书分别为童书、中小学教辅和小说,尤其是童书和中小学教辅的销量优势明显。其中,适用于18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教辅书籍,过去一年销量超过一亿册,相当于其他八类书籍的总和。可见,中国最大的图书市场在低龄人群当中,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图书启蒙和学习教育,社会竞争出现提前化趋势。
  京东网和当当网过去一年的600本畅销书包括33个类别,童书和小说占据最大比例。同时童书的平均价格为68.42元,也最高,可见价格在纸质书市场并无直接影响,家长很愿意为教育投资。
  全国整体阅读氛围不浓
  从地区来看,北、上、广、深占据全国城市图书销量前四。从报告中可以看出,网络图书销量与城市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又兼具超高人口密度,因此总销量和总销售金额遥遥领先。
  报告还在国内首次推出“阅读指数”。指数从网络平台着手,统计电商平台书籍销售情况以及新媒体阅读传播、覆盖,分门别类进行计算。根据统计,除了北京、广州、上海,其他城市的阅读指数普遍偏低,这也体现出我国的整体阅读氛围有待增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分析认为,中国人均阅读量走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从小培养的不是阅读习惯,而是学习习惯;二是“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三是好书仍然不够多。
  “浅阅读”取代“深阅读”趋势明显
  报告显示,目前微博上有大量和阅读相关的话题存在,其中话题排名前100的总阅读量达207.58亿人次,话题前10的总阅读量达119.6亿人次,整体的海量阅读量说明微博阅读话题巨大的覆盖面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力。
  然而,阅读类热门微博并非纯粹与阅读相关。在转发量前30的阅读类微博中,直接涉及阅读的只有3条,占总数的15%,内容主要是新书上市预告。新锐青春作家在微博上拥有过亿粉丝,但不少关注更多是为了追星和满足好奇心。
  在微信阅读类公众号中,除了知识产权类账号,其他账号和阅读直接相关的热词占比都超过了50%,其余关键词也是间接的阅读词语,这说明微信阅读公众号传播内容更加直接,对读书活动、好书推荐等内容的专注度更高,在激发用户阅读习惯的养成上成效更加突出。 

(来源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