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美国 童书 可预见 设计编排
为了鼓励和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美国童书无论是从封面装帧、插画应用,还是题材选择、内容编排上,都可谓煞费苦心,极力为儿童带来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设计合理的阅读材料。单从内容及情节设计而言,美国童书十分注重遵循“可预见”原则,让儿童在循序渐进的自我阅读中有迹可循地进行探索,这样既不会让阅读变成认知的负担,同时又能有效地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可预见”设计,恰能较好地弥补我国童书信息连贯性较弱、创造力不强等薄弱环节,为整体提升我国的童书设计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和途径。
一、“可预见”设计的理论基础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就聚焦在了阅读心理过程和模式的研究上。1967年古德曼(Goodman)提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文字符号—选择讯号—预测意思—理解意义—文字符号”的过程,并强调在此过程中“预测”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要增强读者与文本信息主动交流的策略设置。他解释道:“从某种程度而言,阅读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感知活动,因为读者只能使用那些他们可预测可解码的信息。”这一理论无疑为童书的“可预见”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让儿童得到更多“可预测可解码的信息”,不仅贴合人类阅读的基本特征,而且更符合儿童认知过程中由简到难逐步发展的特点。阅读“可预见”的童书,儿童阅读认知心理得到充分的照顾,阅读能力也能得到渐进提升,在阅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阅读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
“可预见”策略在美国童书设计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从传统童话故事,如《三只小猪》《红色小母鸡》《金发女孩》等,到现代儿童故事,如《晚安,大猩猩》《如果菜地里有只奶牛》《北极熊》等。到了1993年,哈克(Huck)等人将这种“有着反复语言形式和固定故事模式或者运用熟悉的次序,如数字顺序,一周的每天或有其他等级序列”的书定义为可预测性书(predictable book),认为其在介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循序渐进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儿童成为成功的阅读者发挥了促进作用。
二、“可预见”设计的编排特点
在美国童书中,“可预见”设计的微观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在语言上运用重复性、相似性、可推导性较高的单词,对某一定义、概念、意义进行反复强化,让儿童充分理解童书要表达的要素;(2)精美的插画不仅是文字的形象化注释,而且能拓展性地增加背景及相关知识,是阅读的有力辅助和内容的生动再现;(3)押韵词、诗的添加加深了儿童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同时还可以舒缓儿童阅读中不得不面临的认知冲击力。
而其宏观编排理念则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递增性情节设计、戏剧性活动设计、体验式写作尝试和韵律感的植入。鉴于这四点与国内童书设计有显著差异性,下文将一一介绍。
1. 递增性情节设计
即使是第一次阅读,儿童对有递增性情节的故事也不会感到困难。这是由儿童感知习得方式所决定的,因为这时儿童的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行动尚处于初级阶段,童书中每一页的内容对他们而言都是一个新的世界和新的体验,但如果下一页的内容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儿童的理解认知过程就会出现断裂,阅读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所以递增性情节秉承“n+1”的设计理念(在前一页情节的基础上,随着故事的发展只增加“多一点”信息量),逐步递增语言文化的输入量,始终围绕同一主题,累加相关知识,顺利地完成对故事的完整呈现。
例如在《梅贝小姐的餐桌》中,梅贝小姐要为陆续到餐馆的10位客人做薄煎饼,而且每一次将增加一种新的烹调材料。接着书中讲述了明确有序的烹调步骤,对煎锅(大而平)、炉子(冷而空)、鸡蛋(光滑而亮白)等做了描述,并要求儿童自己将物体与其特征连线,找到做煎饼的材料后,最后做出美味的早餐。儿童对这样的递增性过程(烹调材料—烹调步骤—自己动手烹饪)理解透彻,接受自然。
一只青蛙吃了一只甲虫,脑袋上就长出了两根触角。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午餐》中第一个有趣的场景。随后青蛙将遇见不同的动物,遭遇不同的变化。儿童在阅读时会顺着这个故事的主线去预测又有什么会发生。每出现一个新动物,儿童就迫不及待地想象着、揣测着、讨论着,直到翻到下一页的谜底揭晓。递增的情节帮助儿童一步一步地去了解不同的动物,也给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书中自由地飞翔。
春天来了,《杰克的花园》先讲述了种植树木的步骤,让儿童明白大树的生命起源。在接下来的各节中,分别介绍了种植工具、土壤中的生命、各种花的种子、植物的各部分以及花园中的昆虫。每一种知识都按照逐页递增的规律排列出现,像在科学乐园中探索——儿童因为这种递增性的知识输入对自然界的孕育过程有了更多的认识。
2. 戏剧性活动设计
儿童天性好动,他们更适合在参与式的框架下发展认知能力,而且儿童的创造力只有在“玩”的空间中才会显露出来。戏剧不仅为儿童提供足够的语言文化输入,同时也给了儿童发挥创意的空间。“可预见”设计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尽量规避儿童认知负担的前提下,以故事为基础,加入情境脉络、角色、动机、冲突等引人一窥的戏剧元素,让童书不再“静静地”等待翻阅,而变成可以参与、可以创造的学习机会。
美国童书中戏剧性活动设计非常注重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如提供多元的学习方式:让儿童扮演不同角色,共同完成活动;提高儿童口语表达的动机:角色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儿童本身的互动、童书讲述者与儿童的互动,都能帮助儿童形成强烈的自我概念,进而培养儿童的表达能力和激发儿童的阅读热情。
例如在《猫王的一次盛宴》中讲述了一只小老鼠戏弄一只高傲的大猫的故事,前两次小老鼠都成功脱险,最后一次大猫抄了近路逮住了小老鼠。在这三次过程中,小老鼠和大猫的语言和动作都是以戏剧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书中增加了新的可模仿性插图,而且所有对话部分都以斜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儿童在阅读中,既有插图构建的假想世界,又可以直接使用斜体的文字来自言自语扮演猫或老鼠。这样冷冰冰的文字“活”起来了,儿童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也高涨了。
《没关系》描述了仓院中的一群动物清晨时听见公鸡打鸣的不同反应。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稻草人,他没有台词,只是做出些奇怪的动作。故事中其他动物的对话是以黑体字标示,这样更有利于儿童辨识和进行表演。另外书中为不愿意单独表演的儿童设计了一种“集体朗诵”的环节,来重复每种动物的埋怨。
此类有戏剧性活动的童书,也被教师在课堂上加以采用。它“可预见”的戏剧设计使故事的张力、丰富的情感涉入以及基于角色扮演而产生的强烈立场等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为教学工作者得力的教学助手。
3. 体验式写作设计
普特曼(1994)曾指出:“教育界曾忽视的一个关键性事实是:儿童的写作来自于儿童早期成功的阅读经历。因此,无论我们身处何时,我们都应该让儿童做一些基于可预测性书籍的写作锻炼。”
选择“可预见”设计的童书作为儿童体验式写作的蓝本,儿童可以从书中单词的不同替换中得到启发,也可按照同样的替换法迈开写作的第一步——改变一些句子结构,再到把几个句子融合,最后编撰出自己的短文。当儿童发现自己具有运用有限的语言资源进行创意语言组合能力时,不但阅读的兴致更浓,进行写作创作的源头也会在这种体验中得到挖掘。
例如在《我的漂亮鞋子》中刻画了一个除了星期天光着脚丫外,每天都会穿一双不同鞋子的小女孩。书中对各种鞋子有入微的描述:亮晶晶的、毛茸茸的、有羽毛的、有蝴蝶结的,还有各种颜色的。在对各种鞋子的特点有了充分认识后,儿童可以先画出自己心中的漂亮鞋子,并选择书中出现过的单词进行描述。随着童书后续内容中慢慢增加的新的表达方式和句型,儿童可以套用这些表达方式和句型,这样儿童就逐步可以对人的服饰进行简单但具体的叙述了。
屋子里一团糟:屋顶上有洞,水管在漏水,炉子变冷了,冰箱却在发热。《如果我知道该怎么办》里的笨爸爸不知道如何去应付这一切。孩子们在阅读了这个幽默的故事后,开始去想象家里可能会出现的糟糕状况。然后他们尝试用书中的“怎么去做”句型来连接各自的零散句子,这样就有了一本全新的“家务事指南”。
4. 韵律感的植入
儿童是通过他们的身体感官(触摸、品尝、观察、聆听、移动等)来对这个世界进行感知的,所以费尽口舌对他们解释什么是粗糙和光滑,不如让他们去摸摸粗糙和光滑的物体。如果我们想让小读者们和小作家们更好地掌控语言,就让他们去体验语言本身,去了解语言的韵律和运动。
“可预见”设计让童书在选词用词上保持着较高的重复度,而这些重复性词组或句型的语音、语调不仅注重自然、得体、流畅,而且在全书中始终保持一致。这样儿童对其节奏和韵律,以及其中隐含的意图和态度就有了深刻的了解。通常在阅读完一本这样的童书后,儿童对某个音节以及音节内音素的敏感度会大大提高;韵律感和节奏感也随之增强;并提高了自身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和反应能力。
例如《我和爷爷》和《我和奶奶》这两本类似的书,其主要内容是一个小孩比较性地列举了与祖父母和与父母、兄弟姐妹一起玩耍时的各种活动。在描述与祖父母一起时,某些单词,如“绝不(never)”,会以明显的红色来标示,故阅读时需要放缓速度来强调这个单词的出现;而描述与父母一起时,多个重复性单词的出现减少了阅读的难度,故速度可以提高许多。在掌握了这个特点后,儿童可以一边拍着手,一边大声诵读书中内容。语速和拍手的快慢配合默契,能更好地帮助儿童明白语言的节奏感和其传达的语言本质。
又如,普瑞斯腾是一只傻傻的小猪,因为它对随时会出现的危险浑然不知。在《突然》一书中,小猪普瑞斯腾帮妈妈完成一些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好多次它都差点被一只大灰狼吃掉。当每一次大灰狼向它扑来时,一个“突然”出现的状况改变了小猪的位置,使它能侥幸逃生。紧张的故事气氛每一次都在“突然”这个单词出现时转危为安。在读到“突然”时,儿童会用力拍拍桌子,或一起发出感叹的“哦”。这样儿童不仅对故事的推进更有参与感,还能切实地感悟到“突然”这个单词的韵律,明白了这个印在书页上的单词,原来可以用感叹的口气和急促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加以体现。
三、结语
考察一本童书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准则是其在儿童中受欢迎的程度;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要让儿童愿意继续往下阅读。美国童书设计中的“可预见”策略使得童书拥有了递增性情节、戏剧性活动、体验式写作和韵律感的植入四大特点,这样的童书构思精巧、表达新颖、韵律优美,引领着儿童在阅读的海洋中畅游,并为进一步的语言文化学习点亮了明灯,其合理的设计理念值得我国童书设计者借鉴。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