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京沪5位青年学者联袂创作的一本理论著作,自今年3月出版至今,一度在三大网店售空,连续加印13次,发行十几万册,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该书还入选了中央党校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2015年春季热销书推荐榜,并登上网络书店和实体书店的各种畅销书榜。一本严肃的理论著作为何畅销,并引发各界点赞如潮?
 作为《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以下简称《大道之行》)一书的责任编辑,我深切地感受到将一本纯学术理论著作打造成一本畅销书的不易,其中的辛苦更是非一两句话能道清的。回顾本书的编辑过程,就是对这本理论著作畅销密码的解读。
  五位青年学者联袂创作
  《大道之行》是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的青年学者鄢一龙提议创作的。2013年11月的一天下午,鄢一龙给我打电话,说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问题比较多,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社会上和部分高校师生中有不小的市场,党中央和各级宣传部门已做了大量正本清源的工作,而作为青年学者这时应该自觉地发出声音,以严谨扎实的学术研究回击某些错误的思潮和观点,回应干部群众关注和深感困惑的一些重大问题。他建议组织几位青年学者共同创作这样一本书,我欣然同意策划出版。
  此后,鄢一龙找到了白钢、章永乐、欧树军、何建宇几位老师,大家也都积极响应,热情很高。这几位青年学者都是“75后”,都曾就读于中国最好的大学,都曾有留学经历,有着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学术积累和过硬的学术能力。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够自觉地走出象牙塔的小圈子,强烈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对社会现实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方面强力反腐,清除党内的腐败分子,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的落马在国内外震动很大;另一方面通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树正气,党和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但反腐败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也面临许多新问题,“中国崩溃论”再度在西方学术界、媒体界甚嚣尘上,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未来非常关注,也有许多疑惑。大家认为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创作这本书很有意义。
  行胜于言。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后,2014年1月,5位青年教师和我共6人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了共7个半天的研讨。在研讨中,5位老师分别从文明、政治、基层、社会、经济的视角作主题发言,大家发表评论意见。然后,每位老师再综合其他老师的意见就所负责的主题分头执笔撰写,形成初稿后,我们6人于2014年4月、6月再在一起进行了两次研讨,互相听取修改意见。2014年7月,5位老师修改完稿后正式将书稿交给出版社。
  以学术视角分析现实问题
  大家在研讨中对于这本书的定位和风格也逐渐形成共识:一方面要突出学术主体性和问题导向,以学术的方式聚焦和分析现实问题,并把中国问题置于国际视野之中;另一方面要注重可读性,观点要鲜明,脉络要清晰,说理要实在,要多写案例,语言要通俗。大家还认为,在意识形态领域,之所以总有那么一股思潮和倾向,借由党和国家面临的问题而质疑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界既没有将中国的优势讲清讲透,也没有把中国的问题和危机讲清讲透,从而更难提出符合党情国情的解决之道。因此,几位作者既深入探析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治理的优势,又实事求是地探讨了党和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关于本书的主题,大家认为,认识和理解中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政治组织、制度安排、治理方式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它是分析中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的核心。对于社会主义,由于僵化教条式地宣传和灌输,有的青年人总感觉社会主义遥不可及,与自己不相干。而本书作者认为,社会主义事业是和每个个体息息相关,和新世纪潮流共同涌动的时代主旋律;它不但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宏大叙述,也是事关每个个体拥有出彩人生的时代底色。因此,讲社会主义不仅要理直气壮,而且要接地气,要有时尚感,要对青年人有更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土洋结合”的立体式营销
  交稿之后,为了确保本书编校质量的高水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了很强的编辑力量对本书进行审读加工,其中就有获得过第四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第一名的同事。本书于2015年2月正式出版并公开发行。书出版了,怎样把它推介给广大读者?经过讨论,我和本书策划营销团队的同事觉得,当前各类读者群体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宣传营销上既要用传统的“土办法”,比如给相关领导和著名学者寄送书,在报刊和网络上发书评、书摘,作演讲等;更要善用微信等新媒体,要通过各种媒介把本书的亮点传递给读者。
  本书上市前几天,出版社市场部的同事就将新书快递传给上百家媒体,新华网、光明网、中国军网、共产党员网、求是网等中央级网站纷纷推介。今年“两会”召开前后,我从书中摘了一篇关于“两会”代表身份的文章,并联系一些政治类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发表,影响比较大。受此带动,本书首印的5000册在一周之内全部售空。
  开门大吉,不仅带给我们兴奋,也激发我们新的宣传创意。我和市场部管微信的同事经过沟通,于3月18日以“一本谈共产党的书,上市一周在三大网店全部售空”为标题,在人大社官方微信上推送了北京大学潘维教授为本书写的序言。出乎意料的是这篇文章迅即在微信圈引发强烈反响,不到48小时阅读点击量达到3万次。截至3月23日,此条微信阅读量已达46万余次。此后,大量微信公众号也相继推送该文。目前这篇文章还在持续发酵,微信累计阅读量达200万次,点赞如潮,极大带动了本书的销售。我社官微发表潘老师的文章后,人大社从领导到同事纷纷转发,可以说是全员营销。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为本书写的另一篇序言也被全网转载,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为本书写的评论在《光明日报》发表。本书的畅销是与这几位享有盛誉的大学者不遗余力地推介分不开的。
  本书的影响力起来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有关学院,国家发改委、浦东干部学院、北京团市委等党政部门,邀请本书作者作演讲,反响很好,进一步扩大了本书的影响力。《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学习时报》《北京日报》等大报也发表书评推介本书。人大社还陆续给许多党政部门的领导和著名学者寄书和送书,这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宣传有时也最有效,看到本书的领导若觉得内容好而且适合,会向党员干部推荐。从发行渠道反馈的信息看,有的党政部门也反映他们确实很需要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读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