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写书人
访谈嘉宾:著名作家 张石山
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骏虎
主 持 人:山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雨馨
张石山(中)、李骏虎(右)做客“红沙发”访谈。
今年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著名作家张石山的《清明无战事》,山西省作协副主席李骏虎的《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正是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最好的致敬。此次两位山西籍作家也正是因抗战主题图书相聚在“红沙发”访谈,讲述小说创作的感悟和写作历程。
以小人物书写抗战大情怀
今年,张石山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都与抗战有关。“山西确实是文学大省,我们的文学创作是有传统的,对中日这场战争有我们的认识和看法。”张石山说。有意思的是《清明无战事》最初是以电影剧本的形式呈现的。
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部电影剧本?还得回到这两年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创作质量这一问题。剧情不符合史实、台词雷人等遭人诟病的抗战影视剧,被老百姓称为“抗日神剧”。对此,张石山认为,这其中作家有责任。“我们有没有智慧写出一部好的电影?中国抗战对于全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对于这场战争的再现没有好好呈现,我觉得这是说不过去的。”
《清明无战事》以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之后美日正式宣战为国际背景,以发生在山西敌我交错区的小山村唐家山中各方力量之间的冲突、较量为叙事主线,展现了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日意志和坚强决心,揭示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历史真理。
该剧本没有写正面战场,而是将视角投向了战争背景下的民间生活,以小故事蕴含大境界,以小人物书写大情怀,以新的视角和思路带来了抗战题材影视剧叙事模式、表现形式的创新;同时,剧本开掘出了一条揭示中华民族传统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的通道,直抵人性深处,把中华文明放在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提升了此类题材创作的思想境界。
在创作过程中,张石山给自己定下目标:“最低标准是国内打鬼子最好的电影之一,最高标准应该是放到整个世界平台上也不逊于人。”尽管剧本推出以后,由于电影投资等原因,拍摄计划搁浅,但以此为基础的《清明无战事》图书出版,同样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致敬。
兼具文学和历史双重意义
红军东征是一次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战役,而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李骏虎创作的长篇小说《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通过这两条脉络的叙述,全面呈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救亡史,塑造了毛泽东、张学良、杨虎城等100多位人物的鲜活形象,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全面抗战的历史功绩,以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的伟大意义。
谈及《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的创作初衷,李骏虎说:“一个作家应该去写一两部历史小说,把历史搞清楚,锻炼一下自己的历史眼光。”具体到为何专门去挖掘“红军东征山西进行抗战”这一段历史,则是因为李骏虎在阅读史料过程当中发现,这一段在正史当中很少有系统的表述,基本上都只有两三百字。“作家都是敏感的,从史料的缺失中能够发现这里面是有料的。”李骏虎说。
实际上,写这样的历史小说对于李骏虎来说是第一次,创作前后共花了4年时间。收集、整理史料阶段花的时间比较长,这一过程至少用了3年多时间。“创作就快多了,但需要整块的时间,我请了8个月创作假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应酬,不开会,也不工作,吃了几个月挂面,每天写三四千字,坚持了八九个月,写出来30来万字。”李骏虎回忆道。
真正体现作家价值的是长销书
对于当下纯文学阅读的式微,张石山并不感到奇怪。“谁也不能说我写的书太好了,但是读者就是不多。出版社印1万多册就是相当不错的状况了。我想,这1万多名读者只要真正看了这本书并觉得书写得好,那我们就非常满足了。”对于这一点,作者应该放平心态,专业作家就是负责把书写好,而不是去考虑书有多少发行量的问题。
李骏虎也同样认为,一本书的畅销与否不是作家追求的目标。对于作家来说,真正体现价值的不是写畅销书,而是写长销书。对于畅销书和长销书,张石山将其比喻成流行歌曲和经典歌曲。“流行歌曲出来年轻人马上就会唱,而经典就像天上的星星,仰头看时总在那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