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力军,是“国家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倡导主流价值,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使命和责任。
文化企业的根本任务是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传承优秀文化。文化企业的属性就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而国有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力军,是“国家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倡导主流价值,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使命和责任。离开了社会效益的文化企业,必然偏离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明确国有文化企业定位,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保证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出版精品力作,传承优秀文化作为使命,不断推出代表国家水平、具有重大文化传承价值和重大科研成果的出版物。西南师大社承担了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800册)和《中华大典·法律典》(3800万字)以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民国乡村建设: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史料》等,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资金5000余万元。同时西南师大社还承担了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项目近30项,获得资助资金800余万元。
第二,立足教育出版,坚持不懈地服务教育。在基础教育方面,西南师大社承担了国家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数学》《音乐》以及初中《音乐》的出版任务,目前教材已在河南、四川、重庆、贵州、广东等省市使用。在艺术教育出版领域,西南师大社20余年出版了600余种教材、学术著作、普及读物,形成了艺术出版的特色和品牌。在教师教育领域,西南师大社组织编写了“名师工程”“青蓝工程”等丛书近200个品种。在数字出版方面,出版社建立了全面信息化管理和出版内容资源管理两个平台,研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资源库、中小学智能题库,承担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国培计划’全国优秀研修成果数字出版平台”和“中小学个性化教学数字服务平台”,获得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400万元。
第三,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为学校人才培养作贡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中心、域外汉籍研究中心挂靠在出版社,每年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名。西南师大社为新闻传播方向研究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为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创新、创业、实习、勤工俭学提供岗位,常年在出版社学习、实习、创业、勤工俭学的学生100多人。
第四,大力支持国家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研、实验等研究工作。出版社资助了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课题、四川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近百项,每年投入经费100余万元,实实在在地支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第五,积极支持公益事业,体现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西南师大社先后向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省(区、市)的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校捐赠图书及现金。仅2008年以来,出版社累计捐赠现金110余万元,图书86万余册(价值1340万元)。
第六,出台系列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全社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出版社对成功申报国家及省市项目的负责人给予经济奖励,对国家及省市级出版项目的编辑费提高标准,对获得国家及省市级各种荣誉的编辑给予奖励,对公开发表或出版科研成果的编辑给予奖励,对在编辑、出版、发行、储运等各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此外,出版社对中层干部的考核不仅仅看经济效益,重要的是考核其承担的国家、省市级项目的多少,获奖数量、宣传报道情况、科研成果的多少、队伍建设情况、图书质量的高低等诸多方面,由全社职工打分,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考量,等级与绩效挂钩。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