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时,也正值世界格局进入“新常态”,它的突出标志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的崛起。在这个世界新格局中,世界如何看中国,中国又该如何看中国?过往,海外的政经图书引入到国内的现象比较少见。现在,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的影响力与日剧增,许多海外的学者、专家开始撰写与中国有关的政经图书。此外,一些以中国为研究核心同时解读世界格局的选题也格外醒目。
宏观格局解读东方政治
“世界格局与中国战略”,可以说是当前政经图书的一个出版趋势。中国正在经历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也正在崛起成为先进的现代国家。为了保证转型取得成功,开阔眼界增进学识至关重要。这两年,出版机构纷纷引进海外与中国有关的政经图书,具有不同背景、不同观点、不同国别的名家、专家,讲述着他们对世界和中国的观察。这些书很值得正在为实现大转型而努力的国人去阅读,以便从中汲取营养。
外国政要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这样的策划很能吸引一般的读者。特别是这些政要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同时还有治理国家的经验,其观点往往振聋发聩。由基辛格写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论中国》销量已达60万册,可谓此类图书的代表。该书责任编辑石北燕介绍说,在书中,基辛格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该书获得成功后,中信社在2015年8月又策划了一本由基辛格写就的《世界秩序》,并与《论中国》捆绑营销,也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相似的选题,还有该社推出的《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在书中认为“中国希望和美国平等共享这个世纪”。他对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继而讨论了印度的未来、伊斯兰恐怖主义、经济增长、地缘政治和全球化等话题。
这类海外版政经图书往往具有畅销潜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石油大棋局:下一个目标中国》等书即是如此。该社相关负责人张立明透露,前者的销售已达到15万册。这本书畅销的原因也在于作者切合大众兴趣的焦点。该书作者威廉·恩道以地缘政治的独特视角揭露中美关系的真相,新书运用详细的资料分析了美国的八大对华战略,包括货币战争、石油战争、粮食战争、药品与疫苗战争、经济战争、军事战争、环境战争、媒体战争。同时分析了美国这些对华战略的软肋及制胜策略。书中提到了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事件,如人民币升值、利比亚石油战争、转基因黄金水稻事件、钓鱼岛争端等,并将这些与美国的总体对华战略结合起来进行了分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新创品牌“甲骨文”也规划了一批这样的作品。比如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历史系教授裴士锋的《湖南人与现代中国》。2014年,裴士锋曾因《天国之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一书在中国备受瞩目。该书以“全球史”视角重审太平天国历史,从英国外交的角度将太平天国和美国内战联系了起来。而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文版自序中,裴士锋称,自己接触的主流中国史作品,都认为现代中国发轫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湖南则被普遍描述为一个偏僻、落后、需要启蒙的内陆省份。裴士锋注意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来自湖南的改革者和革命者尤其多。他以此探讨儒家传统下的地域身份认同,在学术意义上指出这些重要人物构建了“湖南身份”,彰显了“湖南民族主义”,而湖南则形成了反抗与地方自治的“湖南传统”。
另外,中央编译出版社《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也引起了许多读者的注意。该书作者,同时也是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安德烈·贡德·弗兰克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他在书中比喻说,“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在火车头的位置。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能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这为欧洲中心论和中国的历史关系提供了新的观点。新星出版社的《鸦片战争》也是如此。该书作者蓝诗玲(Julia Lovell)此前一直以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的面貌示人。她是韩少功《马桥词典》、张爱玲《色·戒》、鲁迅小说全集的英译者。此次,她则在书中试图从历史本身还原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蓝诗玲认为,鸦片战争爆发前,双方本有许多机会避免事态升级,却一再做出错误决定,终令战争爆发,人民涂炭。更重要的是,蓝诗玲希望通过还原这场冲突,让大家能重新去理解东方大国与西方之间的差异。
海外视角透视中国经济
上述作品对中国政治的理解,多是出于宏观视角和历史视角,而在经济图书方面,有一些选题则通过介绍外国案例给予中国的发展以借鉴。
蓝狮子的营销编辑董丽提到,由蓝狮子策划的《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 德国模式的中国借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版)就是这样的著作。该书由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国际管理咨询界巨头罗兰·贝格共同编著。李稻葵和罗兰·贝格分析得出德国的社会价值理念以及基础性机制与中国最为相似,故而从公共财政体系、房地产市场调控策略、金融监管体系、马克国际化战略、企业基业长青等方面,探索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商业模式,为中国改革提出新的建言。此外,记者从科学出版社获悉,该社在2015年也引进出版了一本类似的图书《没有研发的创新:德国制造业中非研发企业的多样化创新模式》。奥利弗·索姆基在书中对德国制造企业进行了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提出非研发创新的概念框架,分析这些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是如何通过多种多样的非研发创新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的。该社介绍说,因为图书内容偏重于中小企业创新理论与实践,对中国大量没有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如何通过多样化的非研发创新途径来提升创新绩效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借鉴意义。
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德国近于“路灯”,印度更像是“镜子,几十年来,印度的发展奇迹可与中国媲美。2015年8月,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增长为什么重要:来自当代印度的发展经验》,是由经济学者贾格迪什·巴格瓦蒂、阿尔温德·帕纳格里亚所著,他们梳理了从1950年开始,印度在走向增长的过程中同时减少贫困人口的多方面努力。二人以非专业的语言向普罗大众传播印度之所以成功发展的深层次的经验,书中也点明了发展中国家应如何避免陷阱的失败教训。值得一提的还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今年出版的《大停滞?——科技高原下的经济困境:美国的难题与中国的机遇》,该书视角也颇为独特。该书作者系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他认为计算机及互联网,的确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但比照20世纪初期高速发展所依靠的电、马达、汽车、火车等极大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大变革性科技创新,计算机和互联网至今没有让所有人受益,更没有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他将收入增长停滞、生活水平停滞、全球经济停滞的原因归为科技的停滞。记者还看到,国内的科技学者涂子沛特别跨界导读,以揭开中国经济与科技背后的独特逻辑,类似的观点颇能给人启发。
记者在交流采访中,还发现了不少落脚在如债务等更加细分的角度,阐释当前政经格局和中国发展的关系。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正逐渐成为投资活动的温床。与此同时,近年来亚洲已经出现了不少财务造假丑闻,而令金融从业者最为担心的莫过于投资者对一家涉及财务欺诈的公司进行投资。在这一背景下,亚洲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成为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由新加坡的陈竞辉和美国的罗宾臣所著的《亚洲财务黑洞》,日前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中文版。该书作者系两位受过会计专业训练并有多年实践经验的CFA特许资格认证持有人,他们以亚洲公司的实例,探讨如何通过分析公司财务报表来发现财务违规的蛛丝马迹,并解读亚洲市场最常见的违规行为以及美国与亚洲财务造假的异同。
无独有偶,2014年法国人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掀起热销狂潮后,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在2015年专门引进了德国经济学者丹尼尔·施特尔特的《21世纪债务论》。施特尔特认为《21世纪资本论》探讨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确实是全球贫富不均的原因,但却无法直接为经济危机解套,原因是皮凯蒂忽略了债务增加的这个面向,唯有深入了解负债与债务消除之间的生成与运转模式,才能深究经济危机的基础。这本书出中文版后,帮助人们解读当前一些国内的企业与家庭的债务成倍增加的现象可谓至关重要。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