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编辑10余年,经手的书不下百余种,但骨子里,自己依然在编辑匠人的路上攀爬,因为每一本书带给编辑的所思所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得亦是独一无二,它让你不能亦不敢停滞不前,想成为编辑匠人,需要填充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编辑匠人?
      精神,灵魂也
      精神,大多数人认为它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存在,是的,精神是缥缈的,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当下,所以它是有质感的存在。做编辑不能少了精神,这是编辑的灵魂。
      文化的传承人、为人作嫁的巧娘,这些都是赞美编辑的美好词语,是的,这是编辑的角色存在,亦是精神存在。一名编辑必须要有这样的自觉自识,让社会的评价回流成对自我教育与发展的精神诉求,这样才会对文字产生敬畏,对职业生出爱恋。编辑需要有精神,犹如医者断生死,举手投足关联的是人的生命;而编辑是断文字,一笔一落关联的是知识的谬误。而有时候,错误的知识流布更甚于医者对人身体的影响,“毒书”更甚毒品。有了精神,做编辑才会更诚恳,更敬业,才会心无旁骛,少一些世俗的杂念,专心去策划选题、加工书稿,从而生出创新精神,生出匠人的执着,在图书出版的每一个环节精益求精,附加一本书更多维度的出版价值,编辑出有质量的好书来。
       见识,格局也
       见识关联编辑的视野和学识。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下的出版现状,编辑不仅要坐得了冷板凳,还要两耳多闻窗外事,若只是闷头加工书稿,那只能成为最低品阶的单纯的加工匠。要走出去,在活动、会议中,结识人,获得资讯,才能占有出版资源与作者资源。而视野开阔了,编辑的格局也会提升,所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一本书如何做出新意,如何成为独一无二,这些都要有阅尽千山的前提,要能跳出井底,才能看到广阔的天空。
      而编辑的成长亦是一刻都不能停止,不只是视野的拓展,还有学识的不断扩充。好编辑本来就应该是杂家,若能杂中专一,成为学者型编辑就是另一番作为了。读书,编辑不仅不能荒废,更要持之以恒。只有学识丰富了,思考才会更深刻,见地才会与众不同,对选题才会更敏感,才能从国家的发展战略、区域的文化政策、社会的热点中提炼出选题,知道从哪里挖掘,如何布局,如何对选题进行分类组合,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进行一番谋划,如此,都需要编辑要“胸有丘壑”。此外,丰厚的学识更是与一流的专家学者接触并能与之对话的资本。
      火候,修炼也
      火候对编辑而言是修炼,是锻打,是累积,经受住了,才能最终出徒,成为独立的编辑,成为有思想的匠人。
      扁鹊见蔡桓公而知病,张仲景断王仲宣眉落而死,这是火候。于编辑而言,如何修炼到这样的境界,没有捷径,无非历经一本本书稿的策划、编辑、出版流程。
      还记得几年前笔者第一次做众筹出版,从熟悉这个概念到做众筹方案、设置众筹目标、召开媒体会宣传营销,再到编校书稿、下厂盯印刷,一步一履殚精竭虑,真是历经百炼,也因此留下更多实战经验。编辑的成长亦要时时经历这些淬炼的过程,火候到了,做编辑也就到家了。前不久,一位出版圈的好友做了一本叶芝的诗选《寂然的狂喜》,诗歌搭配版画,精美异常,超越了之前任何一个版本,读者评论“美是要花钱的”。这就是火候,做编辑到这样的境界,把书做成艺术的存在。所以一名编辑,若是在图书出版的某一个环节脱离,都是不圆满的,策划、营销、装帧、编校、印刷,每个环节都掌控住了,才能“任性”地“随心所欲”地去做书,才能对选题进行再创造,将内容与形式无限延伸,成就书的“独一无二”,成就编辑的“独一无二”。
      风景在路上,编辑之道在书里。做一名爬山的编辑匠人,就去一本又一本的书中修炼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