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深圳因此成为我国首个获得这一殊荣的城市。善于创造奇迹的深圳,正以文化立市战略将曾经的“文化沙漠”变成“文化绿洲”。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读懂——
    第十三届深圳读书月上,中心书城组织的读书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
    “我看到你发的采访短信,才知道深圳荣获‘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这个好消息,真是太高兴了!我从心底里为深圳、为这座城市感到自豪!”10月23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刘永正忙里偷闲创作指画。这几天,他正忙着筹备11月即将开幕的深圳读书月活动。从一名外来务工者到成为深圳读书月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刘永正是因为热爱读书而被这座城市所尊重和接纳,在这里落户安家。
    在深圳,热爱阅读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演绎了这座城市的精彩,因阅读而受到世界的尊重,更为全民阅读国家战略的实施给出了精彩的深圳表达。
    深圳精彩:
    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
    “我觉得,深圳读书月为很多外来务工者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机会。”2004年,刘永来深圳打工当保安。2008年11月,在深圳举办的“辉煌30年”首届农民工诗歌大赛上,刘永凭借自创诗歌《深圳,一个民工的时光志》荣获银奖,并因此在这座城市落户,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10年12月,刘永调入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工作,负责编撰《青工读本》。他荣获过深圳十大读书成才职工、全国首届十大书香人物等荣誉称号。今年,在第23届全国书博会上,他又被评选为“十大阅读人物”。
    在深圳这个全民阅读活动丰富多彩的大舞台上,刘永的经历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在这里还有一批活跃在民间的阅读组织,用满腔的阅读热情、默默的奉献精神展现着自己人生的另一种精彩。
    “我们三叶草的绘本剧交流论坛被列入今年读书月重点主推项目啦。”接到采访电话,三叶草故事家族创始人李迪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记者。对于深圳获得世界荣誉,她感到很自豪,“觉得生活在这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原来深圳人多是对深圳没有感情的,觉得这里‘只是一个挣钱的地方’。现在很多人开始感觉深圳是自己的城市了,当深圳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作为一名阅读推广人,“家教智慧大讲堂”负责人蔡照光更愿意把这份工作当作义工来做,为了内心的一份安宁和幸福。
    据了解,在深圳活跃的民间阅读组织,成立时间大多是在2007年到2009年前后,那正是深圳读书月走向成熟开始收获的时候。如,2007年7月成立的深圳读书会,借助网络平台,汇聚书友;2008年成立的三叶草故事家族,专注亲子阅读,已在全国设立31个社区站,上万个家庭参与;2009年成立的后院读书会,聚集不同年龄的人谈书论道。此外,还有彩虹花工艺小书房、逸书吧、物质生活书吧等。
    深圳观念:
    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
    2011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与人们早已熟知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敢为天下先”等一同被评为“深圳十大观念”。
    “1992年,我来深圳的时候,很难在报刊亭买到《读书》,只能请北京的朋友每月寄一本过来。”说起当初来深圳时的文化氛围,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胡洪侠感慨万千,“这种文化氛围带来的文化焦虑更加坚定了深圳人建设文化城市的追求。1996年,全国书市在深圳的成功举办,一下子打开了深圳人想象的空间。”
    2000年,深圳在全国首创读书月,当年就吸引了30多个省市前来“取经”,此后,读书月在全国各地逐步兴起。如今,深圳读书月的主题活动已从首届的50多项发展到四五百项,市民参与人数从170多万人次增长到近千万人次。2009年,全国全民阅读活动经验交流会在深圳召开,深圳读书月活动成为全国书香城市建设的一个示范。今年,在深圳当地媒体所作的最受市民欢迎活动调查中,“读书月”更是排在了第一位。
    在深圳读书月的带动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也日臻完善:深圳已拥有4个经营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的特大型书城。全市有各级公共图书馆600余家,在国内率先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并建成200多台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与此同时,各种阅读组织也在茁壮成长。据不完全统计,经常活动的阅读组织就达50多个。
    “一座城市应该是有文化灵魂的,有灵魂的城市一定会书香弥漫。”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公司总经理尹昌龙认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荣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深圳全民阅读活动的认可,是向这个崇尚读书城市的致敬。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认为,这些观念反映了当下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要求。深圳观念实际上是深圳城市主流文化的经典表达,它体现了深圳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为城市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文化动力。
    深圳模式:
    政府倡导与社会企业参与相结合
    “政府对推广阅读的支持是实实在在的投入,比如把城市最好的地段给了书城。市政府和各区政府拿出资金支持读书活动,各级领导还积极参加荐书活动。”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编辑陈新亮谈道,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全民阅读活动能够深入持久开展的保障。
    这也是很多人的共同看法。
    “深圳全民阅读之所以做得这么好,首先就是政府的重视、坚持和创新,让活动常办常新。比如,深圳读书月每年设有不同主题,关注外来务工者、未成年人、弱势群体、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阅读权利等。”在深圳市沙头角街道图书馆馆长罗小红看来,深圳全民阅读活动因为坚持和创新而充满活力。
    “深圳市政府没有做无用的花架子阅读工程,没有‘作秀’的阅读活动,而是推出了很多实实在在的阅读推广活动和政策。如举办免费的阅读推广人培训班、放开民间阅读组织的注册、政府采购民间阅读组织的活动等。”蔡照光深有感触地说。
    十几年来,全民阅读活动在政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的前提下,走社会化运作的路子,逐步形成了“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媒体支持”的深圳模式:成立读书指导委员会,开展好书评选推荐活动;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策划,创新活动内容;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参与,有效发挥单位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媒体动员组织作用,把分散的文化力量凝聚在一起……
“如果没有政府推动,仅仅靠几家单位、几个部门或几个人,深圳的全民阅读活动是无法达到现在这种效果的。政府对于自身文化责任的承担,就是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调控去倡导和推动。”王京生表示。
    深圳期待:
    荣誉之后依然任重道远
   “当年我们去巴黎,博科娃听说我是深圳读书月活动的组织者时,采用了拥抱贴脸这一隆重的礼节。今年,博科娃来深圳出席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上午由政府官员陪同参观了中心书城,晚上又单独和丈夫一起逛了书城。这位走访过世界多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以她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深圳读书活动的深深热爱和敬意。”尹昌龙表示,荣誉之后,深圳全民阅读依然任重道远。他认为,下一步,一方面要为全球书业转型、纸质出版物遭遇新阅读方式挑战,在坚持价值观、阅读走向上作出积极探索,并努力争得中国在世界图书出版领域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不仅要倡导读书,还要培养读好书的眼光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大力推动民间阅读的繁荣发展。
    “深圳成为典范城市,更应在全国、国际社会上作出更多贡献,继续擦亮全民阅读活动的品牌,坚持创新,鼓励民间阅读,多出好书,为拯救实体书店和保护特色独立书店作出探索。更期待深圳将来能办自己的书展,像香港书展那样制造书与读者相遇的机会。”胡洪侠对深圳的未来充满期待。
    陈新亮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全民阅读的投入力度,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参与。在信息发达、社会浮躁的今天,尤其要大力倡导和营造深阅读氛围,让人们更多享受到深阅读带来的快乐。
    “深圳获得世界荣誉,就像一道光照进整个中国,对国内城市开展全民阅读有带动作用。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因为阅读而展现出自己人生的亮点。”“我希望阅读活动能进一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希望政府能够给民间阅读组织以更多的支持。”……
    美好期待的背后是信念的支撑,正如王京生所总结的,“这座年轻的城市在创造出经济奇迹的同时,信奉观念和文化的力量。始终坚信: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始终坚信:要让城市因为读书而受人尊重;始终坚信: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尊严和宝藏,也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短评
打开特区又一扇窗
□京平

 

    2012年11月,全民阅读首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2013年10月,深圳获得“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荣誉称号。这不仅是深圳的光荣,也是国家的骄傲。深圳用自己的行动对全民阅读这一国家战略进行了形象而生动的表达,为全国树起了标杆,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又一扇窗口。

    作为中国改革的前沿,深圳不仅以“深圳速度”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以“深圳观念”打造了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阅读之城。布满城市的600多座公共图书馆、座无虚席的书城报告厅、近千万人次参与的读书月、每月“十大好书”推荐、一年365天的“深圳晚8点”阅读活动、活跃在民间的各种阅读力量……深圳,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担当,以不懈的文化追求和创新,将阅读的种子播撒到鹏城的每一寸土地,播撒到每一个市民的心中,让这座年轻的城市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正是一部需要世界阅读的大书,每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都是世界了解中国的最好窗口。深圳,已经打动了世界,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期盼着有更多的城市在文化权利的普及上下足功夫,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交出一份更精彩的城市表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