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期待与长远目标需要以人为基础,由人来实现,尤其是以人为本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然而,在当今这个被消费主义主导、人心不古的时代,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已退出大众的视野,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上,绩效考核、金钱激励成了通行的模式。但是一个好的企业单靠制度考核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员工的道德觉悟、职业素养,所谓“外在靠制度,内在靠文化”。所以,2013年山东分公司在2011年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和2012年素养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员工的思想建设方面的教育。开展“读经典书,聚正能量”活动,把“人在做,天在看,地在喊”作为激励员工的座右铭,随时随地警示员工要“慎独”“至诚”,试图把“天地人”这种中道思想与当今的职业素养、道德觉悟相结合,培养出对美好目标执著追求的员工。希望我们的员工,尤其是年轻的员工,都能以“人在做,天在看,地在喊”为职场的一个标杆,人前人后、领导在与不在都是一样地用心去工作,少计较个人得失,多包容世间事物,为自己而学习,为他人而工作,为未来而奋斗。
其实,一个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有5000多年积淀下来的精神底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脊梁和灵魂。2000多年前先哲们就有“天地人”之说,这种说法于现代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天在上有利于事前管理计划,人在中有利于事中管理执行,地在下有利于事后管理控制。以前有“行政三联制”(计划、执行、考核),现代管理有五项功能,即计划、组织、用人、领导、控制。这种惊人的相似是文化的传承、经典的魅力。
“天地人合一”是一种处理人与客观世界的宏观战略思想,既属于古代大生态思想萌芽,又是代表中国哲学基调的思想,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客观性、整体性、统一性与和谐性。《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就是说,在天地人的关系中强调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和谐。当然,人不是消极地顺应自然,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条件下采取积极的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孔子以天地人“三才”之理作为自然法则,欲建立有条理的世界体系。孟子以“诚”这一概念阐述天人关系。他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中庸》把“诚”视为天的本性,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要求以“诚”这一道德修养来达到“天地人合一”:“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三者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但他们是“合而为一”的。“事物各顺于名, 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在《春秋繁露·立元神》中还谈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老子认为人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以人为主的,天是自然,人是自然所生,两者是统一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强之曰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庄子强调天就是自然的东西,人以自然顺应天,人与自然就不再对立,所以他说:“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秋水》)也就是说,天就是自然,人是自然所生,人与自然不来就是一样的。因此,在人与客观万物的关系中,人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健康不健康就看人对客观世界采取“和”还是“不和”的态度。
在天地人关系中,天是指自然之道,地是具体的世间事物,天和地是一切生命体去学习和“依赖”的对象,人是接连地与天的中介,是立于天和地之间的生命体。因此人要按规律和道德把自然的东西自然地为我所用,所以人做的一切要符合自然规律和法则法规。
人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时刻记住天在看,地在承受。因此,人在处理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时候,不应以征服客观世界来索取为目的,而应秉承包容、和谐的理念。天地就是因为能包容万物,才使得生命体能更好地生长繁衍下去,人也是这庞大生命体之中微小的一部分,所以也应对客观世界快乐地包容。这样很多人就不会因为些许小事,而和身边的人发生冲突,带来不快乐了;不会做了违反道德和自然规律的事情而不听劝说,不思悔改。
“人在做,天在看,地在喊”不仅仅是在讲主观行为与客观评价的问题,一方面警告行为不轨的人,不要横行无忌,作恶多端,多行不义必自毙;另一方面是在鼓励好人,功不唐捐,做的好事大家都看在眼里,终究会得到认可。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倡导一种中道的理念,特别是西方文明中唯我独尊的倾向日渐凸显的今天,这种理念尤显可贵。所以,山东分公司提倡读中华传统文化精典著作,在崇德尚文、讲信修睦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追求中聚吸正能量。我们的坚守,我们的期待,我们的正能量,将会继续为实现我们的梦,提供强有力的创作源泉,迎来美好的明天。       (素 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