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实用品种少,谈大道理多
上周五下午,也就是上海的空气污染指数突破600的时候,市民葛女士戴着两层口罩,涨红着脸,赶到福州路上的一家书店“寻求慰藉”。养生书倒是占据了整整一排书柜,但葛女士最渴求的PM2.5图书却极少,好不容易找到一本,葛女士又差点气晕过去——书名叫《探秘PM2.5》,很大篇幅都在讨论“形成灰霾、大雾等重污染天气的气象条件”、“灰霾和大雾天气的预警”。
“PM2.5焦虑症”患者葛女士,隔着口罩对书店营业员大喊,“还有没有可以看看的保护呼吸的书?我不要看谈大道理的书!”葛女士对在书店探访的记者说,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功利化阅读”,“但是空气质量这么差,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要实用啊!讲大道理的书谁要看?”
记者在书店走访时发现,除了《PM2.5时代向呼吸要健康》、《PM2.5污染防护知识问答》外等少数几本书,真正契合市民生活,可以即看即用的书少之又少。而如《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评估研究》、《探秘PM2.5》等还基本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学术气有余,而亲民性不足。这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市民的“PM2.5焦虑症”。
幕后:PM2.5科普作者紧缺
此种情况,确实也让不少书店业人士比较焦虑。一位店主告诉记者,现在出版界对热门题材非常敏感,反应速度很快。几年前,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中国出版社能够在几天之内推出传记类图书。今年爱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出版社能够在1个月内推出7本她的重要作品。“这件事我很想不明白,空气质量那么差,明摆着是赚钱的好机会,为什么出版社不要这个钱呢?”
记者联系了几家出版机构后意外获知,其实他们也在干着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告诉记者,今年在PM2.5方面他们出过一本《实面“霾”伏——“雾霾”中的生活与健康》,是由北大和中国疾控中心的一群科研人员所写。此书实在很难得,因为现在能写PM2.5的作者太少了。所以即便是人民卫生社这样的大社,“霾”伏的书也仅此一本。
另一家出版机构的编辑对记者直言,现在是养生专家遍地,PM2.5作者难寻。“养生话题因为很大,很多懂一点医学知识的人都可以谈养生。但PM2.5问题学术专业性很强,而且还横跨环境、医学等多个领域,能写这方面书的人就寥寥无几。”编辑告诉记者,由于对PM2.5的问题还处于研究状态,不少专家对写书还比较谨慎。而且即便愿意写,能不能贴近读者也是一个问题。
于是,出版界正在遭遇一场PM2.5科普作者紧缺危机。而读者对PM2.5的焦虑大概还会延续。不过有一个预测认为,随着学界对PM2.5研究深入,各项成果不断出炉,明年可能是此类图书的出版大年。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