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是宋以来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也是“四书”中最为深奥,最具有哲学特质、乃至宗教性质的文本。因此,理解这份并不长的文本,是理解中国人最深层次的精神结构、乃至理解中国文明的钥匙。
不过,过去一百多年来,儒家思想遭到忽视,大陆的《中庸》研究中断。近些年来,大陆出版界引入一些港台新儒家诠释《中庸》的文本,不过,这些文本普遍是学术性的、研究性的,而没有面向现代的普通读者。
本书则比较特别。它以深厚的学术研究为基础,金容沃用多年时间,作《中庸韩文译注》,力图忠实于追求考证、典据、字义。本书以此为基础,但面向普通读者,尤其是从人生智慧的角度,疏解各章内涵,诠释《中庸》大义。
以深厚的学术基础阐述古典智慧,这在当今国学、儒学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由此,《中庸》思想就焕发了活力,不再只是学院的死学术,而活泼泼地,完全有能力塑造生活于当下的人的生命。古典思想因此而获得了普遍而持久的生命力。
应该说,本书展示了儒家思想复兴、也即中国文化复兴的一条必经之路。儒家经典不能只是停留在学者的高头讲章中,而必须化入当下中国人的生命,《中庸:人类最高的智慧》的立意和形态对于国内学界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本书作者金容沃是韩国著名学者,其为学综合韩国、中国、西方之学,近些年来致力于综合运用各种思想观念,诠释中国经典。从《中庸:人类最高的智慧》中随处可见其独特方法。金容沃相当娴熟地运用中西相互阐释的方法,以西方理念阐释中国理念,或者相反。运用这种方法,本书较为深入地揭示了《中庸》的思想内涵。这种方法对未来的《中庸》及整个国学经典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同时,金容沃又运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比如,他对比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与儒家的中庸的本质区别,对比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耶稣的“无论什么,你们希望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己所欲,施于人)的根本差异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金容沃大胆断言,《中庸》的理念、孔子的理念、儒家的理念、中国古典的理念,比起西方,更为健全,更具有普遍性,乃是人类最高智慧。金容沃相信,中国对世界承担着责任,基于中国古典思想的中国智慧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这些看法当然会引起巨大争议,但是,这些看法有助于矫正中国知识分子和学界过去一百多年来形成的观念:中国万事不如人,中国人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全盘接受西方观念,为此必须全面放弃中国古典价值、理念和思想。金容沃以韩国人的身份为中国思想之正当性、普遍性鼓与呼,对中国知识分子和学界必有一定刺激作用,促使其反思。
总之,在当下繁荣热闹的国学读物市场中,本书不论在立意、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均独树一帜,具有重大学术和文化价值。译文也十分流畅明白,装帧简洁大方。海南出版社选择出版本书,推动金容沃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极具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