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合作出版扩展文化、商业双重价值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许多出版单位已经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版权贸易,而是积极开展国际出版合作,除却传统的海外出版商,那些海外文化机构、商业企业也是良好的合作对象,这一群体背后庞大的出版潜能,正逐渐为有识之士所重视。
其中,“合作出版”是此类战略合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据中航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鑫介绍,其经过多年的策划和努力,成功与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签署合作协议,成为AIAA在中国的指定授权出版单位。AIAA作为活跃于美国政府、企业界、科研机构和院校之间的民间组织,其提供的先进航空技术资料对国内科研者颇具价值。这一项目亦成为了中航传媒近年来扩大国际影响和社会效益的主打出版品牌之一。
“中波经济文化交流基金会是一家长期从事中波两国交流与合作事业的民间文化交流机构”,安徽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旭介绍说,该基金会受波兰经管畅销书《商值:商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作者波兰华沙商学院经济学博士马莱克·潘菲尔的委托,寻找中文版合作伙伴,“作者方十分满意我社的出版成果,并介绍了华沙商学院作为中欧顶尖经济学院,在经济类教材出版方面拥有丰厚的作者资源。结合我社在经济类选题方面的策划、运作概况。双方都希望以《商值》出版为契机,将更多高品质的商业书奉献给中波读者”。
“合作出版”尚且属于传统的合作模式,此类合作背后的文化与商业的双重价值链同样值得挖掘。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其在2013年12月和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中文版)已在日前面世。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特别联系到该项目负责人张思慧询问合作的最新进展,据她透露,双方还将在“吉尼斯”主题的周边产品(如玩具)、教育类产品(如线上课堂)等领域有所布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5年是“吉尼斯”诞生60周年,外研社将与其合作拍摄一系列的中国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的纪录片,挖掘其背后的故事。
具有相似理念的还有高等教育出版社,该社海外合作部总经理刘轩在接受采访时提到,“2013年12月,沙特阿拉伯王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萨利赫·古苏米博士等人来我社交流访问,并签署双方合作谅解备忘录”,意欲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学科、有重点的合作,推动双方人文交流。
这样的战略合作还有一些,譬如:此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法兰克福书展树立的全球专业会议品牌法兰克福学院,在会展、培训、数字出版、国际出版合作咨询方面展开战略合作达成共识;卡梅隆-佩斯集团中国公司与外文出版社、中影集团等六家单位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联合拍摄3D纪录片《中国·皇城北京》;辽宁电子出版社在确立成为“中国最大的韩国精品数字漫画运营基地”的目标后,为此配备了专业人才,成立数字出版中心,并在韩国漫画影像振兴院与韩国漫画家协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曾与日本最大的语言培训机构NOVA公司合作研发网络汉语培训教材等。
着眼资源共享借鉴技术、管理两层优势
国内出版社和海外的非出版商的合作,不仅集中体现在文化和商业层面的取向,还可以着眼资源共享,借鉴技术、管理等优势,因而一些出版技术、企业软件的服务商渐受青睐。
法律出版社的合作伙伴PublishingTechnologyplc,就是一家来自英国的出版技术方案和服务提供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致电该社总编室主任王晓增交流了双方的合作内容。该公司借鉴国际出版市场信息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法律出版社专门设计开发出ERP管理系统及数字出版平台,尤其适用于多媒体介质出版。建成后的“法律社数字出版平台”能够根据法律出版社数字出版工作的实际需要,有效对接国内外成熟的专业营销渠道平台,并预计在今年6月份测试,下半年投入使用。此外,双方还将在引进国际先进数字出版技术、国际学术市场开拓、出版课题及商业模式研究、科研人才培训建设等方面展开多维度、深层次的战略合作与交流。
另一家来自德国的企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SAP则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一战略合作协议也体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主旨,该社社长宗俊峰就提到,双方联手打造的专注SAP产品的系列品牌丛书,促进中国的企业管理者、IT从业者以及院校师生了解SAP的方案、产品、技术;同时,SAP会在众多的客户、合作伙伴以及庞大的从业者和使用者中推广清华社的品牌。此外,双方将成立专门团队进行项目支持。SAP将把清华社作为其在中国境内重要的出版合作伙伴,并结合自身已运营多年的“SAP中国大学联盟”项目,更好地支持和协助双方战略合作项目等。
近年来,中外出版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出版合作不断加深。国家主管部门也鼓励国内出版单位以多种方式与境外出版企业合作,鼓励创新合作方式和手段,努力实现出版产品的本土化。面对这些积极的信号,几位出版社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与海外文化机构、商业企业的合作”这一现象从“与海外出版商的合作”中抽离出来并重新审视,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确实属于容易遗落的盲区。
尽管类似的合作案例在业内陆续显见,但就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而言,其比重却仍显得微不足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总编辑郭力坦言,“适合的合作伙伴并不容易寻找”。对方需要拥有符合自身出版特色和经营战略的资源,从而才能实现智力资源的合作,甚至挖掘到新业务的增长点。
然而,国内出版社与这些海外拥有资源的业外机构之间还很不熟悉,是合作的掣肘所在。“广交朋友,立足长远,平等互利”这样的理念或许值得业内同仁的进一步探索。李旭建议说,可以与国内从事文化“走出去”的机构和企业合作,寻求与其他文化“走出去”推广活动的嫁接,通过与其他文化单位共同主办或承办文化“走出去”推广活动提升自身出版社的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则应主动的关注、了解和联络海外的文化机构和商业企业,例如为其量身定做外向型图书,并从交流中汲取优势资源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