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图书 封面设计 读者认知过程
图书的封面设计不仅在一本书的整体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更是赢得读者和市场认可的前提和基础。要想使一本书从茫茫书海中跳入读者的眼帘,就必须遵循读者的认知心理过程规律。读者的认知过程规律对图书的封面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读者认知心理过程规律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运用读者的认知心理过程规律来提高图书封面设计的效果。
一、读者认知过程与图书封面设计的关系
图书的封面设计不仅要融入美学的知识和理论,更需要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编辑要认真分析读者的心理特点,通过图书的封面设计促进编辑与读者的心理沟通,引导读者对图书内涵的理解,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
1. 读者对图书封面设计信息的认知过程
读者对图书封面设计信息的认知过程是图书封面信息在读者大脑中的反映。读者在注意的基础上,通过感觉和知觉系统认识图书封面,接收由图书封面提供的信息,通过表象和想象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产生新形象,通过记忆系统对输入的图书封面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活动,通过思维系统对图书封面信息进行间接的概括,通过执行系统来决定对图书的取舍。
2. 读者认知过程对图书封面设计的制约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读者对图书封面设计信息的理解是在其认知过程的制约下进行的。读者正是通过感觉才对图书封面信息的刺激作出反应,并且在多种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对图书的整体知觉;正是通过知觉的选择作用,读者才会确定对图书封面信息的取舍及容纳,通过思维系统实现对图书封面信息的加工,通过记忆系统实现对图书封面信息的贮存及提取,最后形成读者自身的思想观点,并以此来决定对图书的取舍。可见,图书封面设计的效果是受读者认知过程制约的,要提高图书封面设计的效果,就必须遵循读者的认知过程规律。
二、基于读者认知过程规律的图书封面设计策略
运用读者的认知过程规律进行图书封面设计,既要展现图书的形式美感,又要体现图书的精神内涵,目标是创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赢得读者的青睐。
1. 运用读者注意规律进行图书的封面设计
注意是指读者的意识在一定对象上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读者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某一瞬间只能加工那些大脑选择的信息,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注意的选择功能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首先,读者的注意是有一定广度的。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例如,成年读者注意的平均广度:黑色圆点8~9个;外文字母4~6个;几何图形3~4个;汉字3~4个。读者注意广度的特性要求我们在设计图书的封面时,要注意信息的数量不要超过读者注意的平均广度,并且多个信息点的排列要具有一定的规则,这样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其次,读者的注意是可以转移的。注意转移代表的是注意的调节功能,读者大脑新接触的注意对象越符合读者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完成,因为人们对那些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给予优先注意。注意转移的特性要求图书的封面设计者必须挖掘读者的需要,把读者的主、客观需要作为我们图书封面设计的起点和归宿,同时充分考虑读者的兴趣特点,使图书的封面设计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2. 运用读者感觉规律进行图书的封面设计
感觉是读者对图书封面设计信息的主观映像,感觉是图书封面设计信息的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读者大脑的反映。感觉是读者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在所有感觉中,视觉是读者接受图书封面设计信息的最重要感觉。视觉是读者对光波刺激的觉察,是读者对图书封面设计构图的明暗、颜色等特性进行辨别而得到的。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波长为380~780毫微米的可见光波是对视觉的适宜刺激,因此,在图书封面设计中必须使用波长在380~780毫微米范围内的紫、蓝、绿、黄、橙、红等颜色。
在各种图书的销售市场,众多图书排列在一起,读者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图书封面设计构图来获得感觉信息,因此,图书封面设计构图中文字的排列方式、字体的大小、字体颜色强烈的对比等成为引起读者感觉效果的关键。首先,要想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封面设计构图必须简洁、明了,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视觉表现效果,使读者产生流畅的感觉体验。其次,书名文字色彩的饱和度要高,背景不要大面积使用明度的色彩,这样才会产生显著夺目的视觉效果。第三,封面设计犹如一幅画,色彩的使用必须有冷暖对比,这样才不会缺乏生气,避免读者产生憋闷的感觉。红色和黄、橙色是一类积极的(或主动的)颜色,会使读者产生兴奋、愉快、希望的感觉;蓝、绿色使读者产生安稳、平静、欣慰等联想,这两种颜色系列的交叉使用能够在视觉上提高读者对图书封面设计信息吸收和利用的效果。
3. 运用读者知觉规律进行图书的封面设计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图书封面设计构图的各种属性并不是各自孤立地作用于读者的,而是总合成一个整体,同时或相继地作用于读者的感官,在读者大脑中产生图书封面设计构图的整体的映象。
各种图书的陈列是纷繁复杂、形式多样的,读者不可能在瞬间清楚地感知到全部陈列的图书,读者总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主动而有意地选择某些图书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周围其他的图书作为知觉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知觉映象。读者知觉的选择性是受知觉对象——图书封面设计构图的影响,所以,图书封面设计构图要色彩分明,信息的关键部分要重点突出,并且放在显著的位置,合理而充分地展示给读者,这样的图书封面信息就会成为读者的知觉对象。
读者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其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反映。读者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来加以认识、理解和解释,读者的知觉经验越丰富,知觉反映就越深刻、精确、迅速。知觉的理解性要求我们在设计图书封面时要多考虑读者过去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读者已有知识经验对其认识事物的迅速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的影响,在图书封面设计时最好图文并茂,调动读者的切身体会与实践经验,使读者迅速、深刻地感知我们所要表达的意图、所提供信息的要义。
4. 运用读者记忆规律进行图书的封面设计
读者记忆是保障读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有人比较视、听的记忆效果,发现看过的内容比听过的内容能多记住1.66倍。在各种视觉信息的传入中,输入方式不同,读者识记的效率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知,图书封面设计图越逼近实物,读者越容易识记;色彩越鲜明越容易识记;图形要比文字更加方便读者记忆。因此,为方便读者记忆,在进行图书封面设计时应该少用文字,多用图、表;多用彩色绘图,少用黑白绘图;绘图要尽量逼近实物,尽量不要采用抽象图形。
读者的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3种,在浏览图书封面信息时,读者一般是运用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被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有0.25~2秒,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很快就会消失,如果受到注意,这些信息就进入了短时记忆系统并被保存下来。因此,在进行图书封面设计时,需要遵循读者记忆的规律。图书的封面设计一定要特色鲜明,首先必须引起读者的注意,只有在读者注意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记忆的目的。读者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美国心理学家米勒1956年发文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是相对恒定的,一般在5~9个单位,即7加或减2个单位。因此,根据读者短时记忆的特点,在进行图书封面设计时应该尽量简洁,提供的信息量决不能超过9个单位,这样才能方便读者的记忆。
5. 运用读者思维规律进行图书的封面设计
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客观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读者对图书封面的思维过程是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大脑外输入的图书封面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图书肯定会影响到读者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读者通过对各种图书封面的比较、分析与综合,会很快理解图书的精神内涵和封面的形式美感,形成思维—动作链,决定对图书的取舍。图书的封面设计要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这样方便读者进行思维的抽象概括。同时,图书的封面设计构图应该按知识的层次和思维的层次从单一到综合、从局部到整体、从片面到全面逐步完善,引导读者通过知识的抽象与概括作用把所要接收的知识信息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信息进行连接,让图书的封面信息在读者头脑中融会贯通。
(来源 :中国出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