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说
给家长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5条建议
■白冰(接力出版社总编辑)
1.在孩子生日或者重大节日的时候,选一本好书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他。
2.在家里给孩子设一个书架,让他觉得图书对他非常重要,他可以把喜欢的书放在自己书架上。
3.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每天或者每周能拿出10分钟、30分钟诵读美文。家长可以选择一段非常美的美文讲给孩子听,孩子也可以选择非常美的童话、散文念给爸爸妈妈听,这样使家里充满书香,使阅读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
4.给孩子列一个1~12岁的阅读计划,每年列一个开放式书单。所谓开放式书单,就是这一年应该读什么,父母提一些建议,一定也列上孩子喜欢的书;不要求书单上所有的书都读完;如果后续遇到喜欢的书目也可以加入书单。
5.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父母要做榜样,父母一定要重视阅读,让阅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什么是适合孩子看的好书?我们的身体需要“营养均衡”,我们的“精神营养”也需要达到平衡。因此,我们的孩子不但要读引进版图书,也要读本土原创图书;不仅读现当代作品,也要读古代经典;不光读文学类图书,还要读百科、历史、社科类图书。这样的阅读才是“营养平衡”的阅读。当然,教师、家长也要适当给孩子提出一些建议,讲求“膳食营养”配比,使孩子的阅读视野比较宽,方方面面都关注到,从而吸取到方方面面的营养。
0-1岁的孩子必须看书吗?
■杨政(《爱讲故事的爸爸是最好的爸爸》〈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
小婴儿听爸爸妈妈讲绘本,一定是这样的状态——爸爸妈妈抱着我,给我看好看的图画,用他们最温柔的声音,念给我听。这样,我就知道这是书,书里面,有不同的图画,我在书里面,看到了一个广大的世界,我就建立了对书的感情:读书是很好玩、很有趣、很温馨、很有爱的一件事情。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提出,0岁就应该开始阅读启蒙。这时的启蒙,重点要放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加强亲子关系上。基于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亲子阅读读什么、孩子最初从阅读中学会了什么并不被特别重视。但是实践的结果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最初的阅读活动做得越多,越有可能培养出好的阅读者。
对于如何从0岁开始培养出一个好的阅读者,该协会的阅读建议是:
1.从出生开始每天给孩子读书。
2.给孩子唱歌;反复念诵儿歌童谣。
3.带孩子去图书馆,借书回家读。
4.选择有彩图的、文字简单的甚至无字书。
5.用你自己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
6.拿书的时候让孩子能清楚地看清画面,让孩子玩书。
7.孩子一岁以后,鼓励孩子指出书中的物体、重复书中的单词或者是谈论书中的故事。
8.对于孩子喜欢的书,要满足孩子反反复复的阅读需要。
9.用你感觉最舒服的语言去读书或者讲故事,不一定必须是英语;给孩子讲你自己家庭、种族文化等方面的故事。
10.通过和孩子玩关于单词的音、押韵的游戏帮助孩子发展音素意识,让孩子真正理解单词是由一个个小小的音组成的。
11.鼓励大孩子给小孩子读书;让孩子看到家长读书,给孩子做阅读的榜样。
所以,有条件的家庭,真的是应该而且可以在孩子的婴儿阶段就开始阅读的。我的经验和建议是:从婴儿时候起的“读书”,主要是感受书。日常必须要做的还是多多抱着孩子,要出门晒晒太阳,看看花儿、看看草、触摸各种质地的物品……只要孩子醒着,父母就应该不停地说和唱最温柔的话语。
爸爸,请读书给孩子听
■李昕(爱心树童书公司总编辑)
妈妈和爸爸的讲述方式是很不一样的。比如,我给孩子讲故事时,较少跟书上文字完全一样地去读,经常长长短短地发挥,但不会偏离主线,篡改故事内容。讲述中间,会插入跟孩子对故事某个情节的谈话讨论,以及对画面细节的发现。
爸爸给孩子讲故事时,我在旁边听,他则主要是按书上的文字念,不管多长的故事,基本都会念到位,很有感情。老实说,我是比较偷懒的,这点我做不到。读到好玩处,父女两个会哈哈笑半天,然后再继续,这样的场面也比较少发生在我跟孩子的故事会中。故事讲完,爸爸也会作个总结。说起不足之处,就是中间会比较少关注画面细节。
我觉得,在我们家里,这种配合很能互补。我们知道孩子学习语言,首先要依靠听,听得足够多、足够丰富,等孩子开始学认字写字时,他会发现“哦,原来这个词长得是这样啊”,这样,在早就知道是什么意思的情况下,他就比没有听到那些字词的孩子学得更快,还不容易遗忘。
如前面我提到,我给孩子的讲述和爸爸的讲述有所区别,爸爸会照着文字读,而我不完全照书上读,自己会发挥一部分。不管你家里是什么情况,作为家长,你首先要明确朗读书面语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机会,你不能因为怕孩子听不懂词义,而把生僻词砍掉换成简单词,或者把一些稍微复杂点的句式拆分了。这就要求家长在给孩子读书前,一定要自己先看一遍书,自己先消化一下内容和语言表述,决定怎么给孩子讲。所以,在到底是按照书面给孩子读,还是自己自由发挥给孩子讲的问题上,不必纠结,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但如果你做不到很好地自由发挥,就请照着字面有感情地给孩子读,至少如果你选的是部可靠的好书,那作者和编辑都已经很认真地考虑到讲述的习惯,对文字进行了很好地处理。
爸爸参与给孩子朗读,还有另一点明显的好处。因为性别角色的局限性,有些书妈妈讲不来,而爸爸给孩子讲则非常适合。比如,我自己不太能看一些虫子之类的书,但最好不要传达这样的想法和情绪给孩子,那么就由爸爸来讲。还有一些很男人味的书,像爱心树童书近期推出的“少年和狮子”系列两本《雅库巴》和《齐霸威》,大开本,画面全部是黑白的,风格硬朗粗犷,主题关于抉择、勇气等成长中值得深思的话题。
爸爸给孩子“演”故事
■王丹平(吉林美术出版社策划编辑)
在中国儿童的早期阅读中,父亲的角色在亲子阅读阶段往往是缺失的。那么,爸爸应该怎么来参与亲子阅读呢?在故事的选择和阅读方式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呢?
睡前故事内容宜轻松不宜紧张。亲子阅读的时间一般选在孩子睡觉前,阅读的时间不宜过长,在故事的篇幅上应该以短小为主,在主题上以轻松愉快为主,需要避免情绪悲伤、情节紧张和恐怖悬疑的故事。读完故事以后,能让孩子有愉悦感,心境平和地入睡。爸爸在选购故事书的时候一定要先浏览大致内容,选择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故事。吉林美术出版社为3~6岁的儿童策划的书有“我和爸爸一起读”主题阅读书系。
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对很多父亲来说,能陪孩子玩、看书的时候并不多,亲子阅读的时间格外珍贵。所以爸爸给孩子阅读的时候要尽量把选择故事的权利交给孩子,给他读他喜欢的内容。这并不是说孩子选什么都行,而应该给孩子合理提供选择的范围。例如让孩子在《我和爸爸一起读》第一季中,选一个他感兴趣的故事来读。这一系列图书具有内容轻松有趣,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明快的特点,非常适合爸爸给孩子讲。而且在每本书末尾都有游戏环节,方便爸爸和孩子娱乐一下,有利于增进亲情。
用轻松自然的语调讲故事。爸爸和妈妈讲故事的语音有很大差异,相对来说,爸爸的声音更自然,更生动。爸爸给孩子阅读时,语气可以更贴近口语,尤其是对话比较多的故事,例如在讲《丹尼斯和爸爸、爷爷》时,爸爸可以利用书中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特点,发挥自己的表演天分,为孩子声情并茂地讲故事,充分体会亲子阅读的乐趣。
别把讲故事当成上课。亲子阅读最重要的是意义在于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阅读的乐趣,而不是一定要揭示什么道理。孩子的领悟力是与生俱来的,他对故事里的善恶是非会表现出喜好。爸爸阅读故事的时候稍留心一点点,就能察觉到孩子的感受。读完故事,看到孩子脸上满足的神情,就表明他听懂了,所以不必像上课一样提很多问题,给孩子制造压力。在《淘气爸爸讲故事》里,每一则故事都暗含着教育意义,听完故事,孩子就很自然地认识了一种观念。这样讲故事,才能做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作者说
诱导孩子“教”我读书
■王若文(加拿大双语儿童文学作家)
什么样的书适于亲子共读?一般来讲,亲子共读是从低幼阶段开始的,低幼的孩子喜欢大而简单、色彩明快的图,书的文字不要多,最好合辙押韵,节奏性强,比如,儿歌、童谣等。低幼的孩子喜欢不断重复的句型句式。可参见我为学语言的孩子度身打造的一套——“憨熊”系列。
“憨熊”的故事有一个手风琴式的结构:开始介绍故事,和结尾结束故事所用的词汇比较正常,但在控制范围之内。而中间的几句话是反复重复,重复的次数多了,你想不让孩子学会这几句话也不可能。而从故事情节上看,这不断地重复,恰好是故事的铺垫,将故事引向一个好笑的结尾。
如何诱导孩子读书?我女儿说她不喜欢读书,我赶快同意说:“我也不喜欢读书,我喜欢看图片。”看着看着,我就说:“这些图片好像是在讲一个故事,如果我会认字,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是什么,更好玩。”也许过几天,我就拿一本书开始自己指着一行行的字在读,读着读着我就感到女儿从背后把个小脑袋探过来了。这个时候我“无意识地”把手指向一个很简单的字,比如“to”,稍停一下,再接着读。下面再看到“to”我又故意把手指在它下面停一下,那么第三次遇到这个字的时候,我就忘了怎么读了:“这个字是……别告诉我,别告诉我。”这时候孩子积极地显摆,抢着告诉我:“那是to啊,你个笨蛋!”我赶忙谢她,然后再继续读。后面我又忘了一个字,如果她想得起来,挺好,她想不起来,我又想起来了,继续指着读。下面再遇到这个字,我又忘了,女儿又来教我。如是,女儿“教”我读书,“教”了六个月以后,她自己读整本书了。
“骗小孩”的方法很多,比如,当我儿女不喜欢读书的时候,我把书中小男主人公的名字和小女人公的名字换上他们的名字。我在那儿自己读,读着读着,不大一会儿,俩小孩就跑过来了,趴在我的膝盖上就问:“那么,下面我们又发生了什么事儿呢?”不管通过游戏还是什么手法,只要加入情趣,就能提高亲子共读的效率。
一些经验
亲子共读是“放声思考”的过程
■陈科慧(爱丁岛亲子馆馆长)
很多刚刚接触绘本的家长,觉得自己没有绘本阅读的经验,担心自己讲不好孩子不喜欢。其实以我的观察,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和爸爸妈妈聊天,只要父母能以和孩子聊天的平和心态来看待阅读绘本这件事,就会简单很多。
以绘本《古利和古拉》为例,这套书的图画和文字结合得恰到好处,而且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巧妙结合可以帮助孩子们慢慢了解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爱丁岛亲子读书会上,我曾多次给孩子们讲《古利和古拉》,不论是2岁的孩子,还是6岁的孩子,听得都非常入神,而讲到做了哪些好吃的、哪些动物来参加聚会等,孩子们也都热情高涨地“读”出图画中的信息。
实际上,在陪孩子阅读图画书的时候,成人只是协助者,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虚心地听听孩子们的想法。自己不清楚的地方,不妨直接和孩子说出来,可以自言自语的方式,让孩子听到你的想法,比如你的好奇,你的不明白等等思考过程,用语言说出来,不是考问孩子,只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个过程叫作“放声思考”。“放声思考”的过程,其实是让孩子看到大人读故事时的思考过程,并帮助孩子慢慢形成自己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而不是简单把故事听完,这对于帮助孩子最终养成自己的阅读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很好地和父母交流互动,也会更加喜欢亲子阅读的过程。
一本好的绘本,当父母给孩子讲读时,什么时候翻页,翻页的速度等都能决定这个故事讲得是否精彩。如果我们仔细看图画书右侧的一页,经常会出现“这时”、“可是”等半句话,这通常是故事的一个转折点,一个悬念的产生,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放慢速度,翻页的时候也可以慢一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孩子会和你一起非常期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当我们把这一页翻过去,看到下一页的图画或文字时,我们可以根据故事的发展,调整自己的语气(比如一个“惊讶”或一个“恍然大悟”等)。
不要错过重要的图画信息,有的图画书中会有两页的跨页图画,图画中的信息非常丰富,讲到这里的时候,通常要停下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看这些图画,适当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比如,当古利古拉开始烤蛋糕的时候,都有哪些动物跑来了?到后来蛋糕烤好了时,都有哪些动物吃到了蛋糕,吃蛋糕时动物们的姿态是什么样子等。孩子们在发现这些细节时会非常开心,而且常常会看到我们大人没有注意到的小细节。
亲子共读别当“问题家长”
■毛毛(橡树湾社区第二书房阅读指导老师)
作为父母的我们,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呢?创造一个爱书的环境。言传身教,在阅读中也处处体现。如果我们自己不亲近书,不阅读,家里连本书的影子都找不到,亦或书籍已经落上厚厚的灰尘。所以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自己发自内心的爱上阅读。
爱的时间只需要半小时。家长常抱怨没有时间,其实,阅读也是积累的过程,每天拿出1/48的时间也就是半小时。日积月累,我们会发现一年后,我们竟然和孩子读了如此多的书籍,共同体会了故事的美妙和神奇,半小时不光是阅读的时间,也是你和孩子建立规则,建立习惯的训练。
不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书籍。很多孩子不爱读书,原因何在?我们的家长太在意知识的积累了。曾经一个妈妈自豪地说,两岁的孩子已经在看一年级的课本了。这不是在亲子阅读,而是在扼杀兴趣。以识字,学知识开始的阅读,必然会导致孩子离书越来越远。当然,作为家长,我们有必要保护孩子远离那些暴力不健康的书籍。亲子阅读,关键是和孩子一起找到喜欢的书。
阅读时,不当问题父母。在阅读中,我们常常成为“问题家长”,读懂了没有?讲了什么?这个字念什么?从打开书的一刹那,我们的孩子就开始神经紧绷,等待着父母们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答上来皆大欢喜,答不上来呢?孩子的心里有了挫折,久而久之,阅读就变成了考试。所以,收起我们的问题,享受故事最重要。
让图书馆成为孩子最爱的场所。周末或者每天的闲暇时光,不妨带孩子多去图书馆。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今天看来也很有道理。自己买的书,总是觉得反正是自己的,何时读都可以,现实常常是束之高阁。而图书馆借来的书,想着还有下一位读书人期盼着,便不敢拖延懒惰。在第二书房里,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还书借书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阅读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相信,在这个六一儿童节,给孩子办张图书馆的借书卡,是份不错的节日礼物。
(来源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