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民族文化主体和民族精神
□李德顺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和我们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应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个最深层的领域。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活跃,是完全应该的。一方面,如何做好这种研究,回答其中的问题,理所当然是学者的责任;另一方面,能够选定题目和作者,大力支持和出版这样的研究成果,需要出版界的眼光和决心。多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宣部出版局以及黑龙江出版集团的有关领导同志,对这套书系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
作为一个研究者,我认为,目前在这一题目下的研究,总体上讲还不是很到位,仍缺少足够的力度。所谓“力度”,主要是指研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足以产生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具体说就是确实能够给我们中华民族、给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提供一种精神的凝聚力,让大家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能够形成同心同德的思想基础、理念形式和话语风格。能够产生这样的效力,才是检验研究力度的尺度。
思想力度的不足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从我的观察来看,主要是我们在讲“民族精神”的时候,对“民族”是谁,即对“中华民族”这一主体的定位,尚有一些含混和犹豫。因为我们要讲的是中华民族,这是一个体量最大、历史最长、根底最深的命运共同体概念,是几千年里逐渐融汇凝聚起来的、现今已有56个民族、十几亿人的一个大家庭,这才是中华民族的完整所指。
就是说,在民族主体的整体定位上,需要有一种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历史眼光,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是怎么来的,我们这个民族现在面临着什么,将来怎么走下去。我认为现在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在思考各种问题、说明各种现象的时候,不要撕裂、肢解我们的民族主体。而近些年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文化“圈地”现象,实际上正是对文化主体的一种撕裂,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撕裂。撕裂就是把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整体的当代中华民族及其精神成果割断、凝固化,从而撕成碎片的倾向,这是我们应该高度警惕的不良倾向。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该套丛书顾问)
总结反思并举 促进全面发展
□孙伟平
《民族精神与文化主题书系》第一批出版了,作为丛书编委会主任,我的心情十分激动。
《民族精神与文化主题书系》是一套集中阐释民族精神,并以此为主轴,将论述延伸至民族文化方方面面的丛书。丛书立足于新文化理论,将视线投入各种文化现象,并对两者加以梳理,力图建构一个理论与实际相契合的体系,从而对散见于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的民族精神进行集中归纳和总结,进而影响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进程,达到提振国民民族意识的目的。全书既有理论阐释,又有现象总结;既有理论构筑的严谨,又有社会实践的活泼;可以说,是一套兼具历史传承和时代活力的丛书。
针对国人在思想文化领域正受到来自不同方面冲击的现状,丛书首先提出了“现时代的精神境遇”这一宏观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反思中,探讨了构建当代中国人民精神家园的各种思想资源和理论路径。在构建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架构之后,就进一步把思维的触须伸向更为细致的领域,对政治理论教育、青少年道德教育、当下中国的民间信仰等较为直观的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细致的阐述。
应该说,丛书的内容总体上仍然是沿着“我们有什么”“我们缺什么”“我们需要什么”的思路进行提问并回答的,而且还勾勒出一个“我们应该怎么做”的大致脉络。而在“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上,丛书做出了更有实践意义的、针对具体问题的尝试。可以说,《民族精神与文化主题书系》的价值在于,它肯定了我们在精神文化领域长期积累获得的精华,并对其加以反思、提炼和推广,以期帮助大众正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以文化自信、自立、自强的姿态,通过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而促进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丛书编委会主任)
形塑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重要主题
□马俊峰
我一直以为,形塑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里说形塑,意思是说民族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自在地存在于那里,等着你来反映它。民族精神是通过我们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工作而形塑出来的,是通过文化建构和宣传而形成的。
第一,我们说的民族精神是从中华民族的意义上来定义和着眼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支持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现有的56个民族共同的国家,我们在文化上也一直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多元一体,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才成为我们今天理解的意思。我们今天研究民族精神、形塑民族精神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第二,形塑民族精神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民族精神有着很丰富的内容,而在不同时代、不同形势下突出的关键点又有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境或时代背景。
第三,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时代。这对我们理解、研究和形塑民族精神来说,就不单有一个如何看待本民族国家与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关系,从自我和他者的平面角度理解本民族精神和文化跟其他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关系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看待本民族国家与整个人类主体、本民族的民族精神与现代人类文明的关系的问题,这后一方面体现的就是在世界历史时代,一个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问题,这是我们在真正形成一种民族主体自觉的过程中回避不了的问题。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说“没有人类情怀我们的文化是走不出去的”。在文化交流中,要使我们的民族性的文化成果获得其他民族的认同和赞赏,就不能只强调你的特殊性,更要有人类的普遍性,这样才能走出去,获得其他民族的共鸣,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要有这个胸襟和格局,充分认识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一面。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学者有责任澄清文化研究诸多问题
□鉴传今
关于民族精神和文化两个问题,学界近年的探讨非常多,我们面临着一些特别需要澄清的问题。
事实上,如果把以往很多研究文章拿来看一看的话,就会发现大部分研究者所讲的民族精神基本上都不外乎回到以前的某一个传统。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极大的矛盾,传统与现代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脱节的。如果把民族精神界定于我们过往的某种传统的话,当今它的脚踏实地的根在什么地方?所以关于民族文化的转型,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有很多的导论,实质性的进展到底何在?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研究和出版物,但是为什么在这方面收效甚微呢?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民族身份的确证,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现在遇到了很多很大的问题,包括文化安全问题、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还有政治安全问题。很多人习惯于分散地讨论这些问题,实际上,我们目前恰恰应该用综合视角考虑它们,如果分头考虑在研究上的效果要大打折扣。
在中国大部分讨论传统的文献中,缺少中国近代以来的内容,也就是红色文化这一块,很多人把它作为中华民族一个单独的东西,排除在整个传统之外,这种割裂很成问题,与此相关的是深层次的历史虚无主义。
此外,关于文化的概念有很多争论,但是核心问题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最近的一些文化产品,尤其是一些影视剧很成问题。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学者要坚守宣传阵线的责任感、使命感。
综上,我认为我们对很多问题没有很好地加以澄清,这导致了我们的许多研究处在一种非常分散的状况,缺乏一种真正的时代精神贯穿其中。
(作者系《哲学研究》副主编)
厘清认识误区 聚起中国力量
□薄洁萍
无论是从理论层面来讲,还是从现实层面来讲,《民族精神与文化主题书系》的选题都非常重大。黑龙江出版集团能够把眼光瞄准这样一个重大的、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主题,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从理论上讲,关于民族精神,还有许多研究工作需要做,比如民族精神的概念、民族精神涵盖的内容、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关系等,厘清这些关系和概念,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从而凝聚起庞大的力量推动中国向前进,肯定是善莫大焉。
现实中,对于指导我们的工作也非常有意义。比如,据报载,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小学课本中去掉了写岳飞爱国抗金故事的文章,去掉的原因是怕引起民族问题,有人认为岳飞抗金不能算是民族英雄。很多专家不同意这个观点,后来经过研究论证得出了一致的意见,认为岳飞的英勇善战、精忠报国、宁死不屈精神,代表了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值得崇敬和歌颂,要让他重返中小学课本。可见,有的时候,对民族精神的狭隘理解会导致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急需要我们做梳理、澄清的工作。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宣传的到位,大家会对这些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对实践上的许多事情产生切实推动作用。
这套书的学理性很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伦理学、民间信仰等不同方面探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含义,也吸收了很多国外优秀的理论资源,但是缺一点中国传统的伦理资源。当然这涉及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进行区分和梳理。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构成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把它们和现代先进因素汇合起来,形成新的民族精神。这是构成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重要元素和部分。有了好的民族精神,中国的力量才会更强大。
(作者系光明日报理论部副主任)
先进文化需注入法治血液
□王松苗
我认为,谈民族精神和文化发展,在当下要特别注重法律精神的渗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注入法治的血液。我们都非常关注反腐,反腐文化、廉政文化在我们文化精神塑造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文化共建必须提升法治的品质,注重法治灵魂的塑造和法律精神的构建。
第一,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基石。法治的本质就是民主,目标就是维护公平正义。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脚步声中,我们能够听到时代进步的足音。法治不仅可以保障民主,而且可以推动民主,同时还可以发展民主。
第二,法治是反映政治生活状况和权利义务关系合理程度,以及公平公正保障程度的制度安排。所以我们在安排制度的时候,人民可以通过人大来行使权利,通过遵守法律来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同时,法治还干预百姓的生活,应当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它的作用。
第三,法治的核心应该是公正。习近平总书记讲,依法治国除了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最关键的是公平正义理念的贯彻。我们从新的十六字方针也能看出来,这恰恰跟我们文化研究的某些内容是契合的。
第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大力培养民众的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也是一种程序思维,同时也是一种建设性思维,一种权衡思维,它要注重自身的效果,注重老百姓的感受。
(作者系最高人民检察院计划财务装备局局长)
多维阐释重大时代课题
□李翔海
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主题书系》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第一,选题具有重要价值。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扬的历史。文化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通过民族精神得到了集中体现。面向全球化时代,能不能保持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能不能切实而充分发挥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动力作用,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现代复兴之成败的关键性问题。
第二,对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多维度的阐释。书系的著作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有一定理论深度、具备一定系统性的理论阐释,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本书系不仅选题具有重要价值,而且由欧阳康教授、孙伟平研究员等一批著名学者担纲写作,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如由欧阳康教授等撰写的《融入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反思》一书,直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这一重要的时代课题,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成要素、层次结构、价值功能进行了论述,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问题做出了深度的理论阐释。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
理论构建者应身在其中
□俞学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可能会遭遇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民族精神的话题很热,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很热;另一方面,现状却令人忧心忡忡。最近媒体上总有各种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新闻。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标签下,会有很大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但这样一些投入能不能纳入民族精神的重建,是我们需要清醒思考的重大问题。
在讨论民族精神问题时,学者常常站在一种旁观者或者是批判者的角度,却又承担着建构民族精神的使命。而真正的建构者应该是身在其中、有充分文化认同的参与者。
对于民族精神的重建,知识分子需要有很强的责任感。我们要知道这个社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需要更深刻地认识现代化对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我们要弘扬的民族精神,一定是“传而统之”的内容,而不是进入文化、固化于过去的传统本身。
这套书的主题很重要,涉及面很宽,有教育实践的问题、实证研究的问题、学理思考,还有对时代本身的观察,书的具体策划和写作有着其自身的方法。相信在这样一些宽视野的研究基础之上,将来有更大的突破。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国际儒学院常务副院长)
实现中国梦呼唤重铸民族精神
□张明仓
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亟须精神支撑的时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民族精神与文化主题书系》,体现了中国学术界、文化界、出版界相关学人的远见卓识和历史担当。
新中国成立6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精神引领和促进了中国的快速发展。现在,关键在于,现有民族精神能否继续引领、支撑中国未来的发展?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21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同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更加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经济上、科技上、军事上强大,更需要精神上强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我以为,应当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民族精神,是传承历史、直面现实、拥抱未来的民族精神,是与世界大国地位相称的民族精神,是引领当代文明发展的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精神,是更加自信、更加成熟、更加坚韧的民族精神,是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民族精神。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